先进事迹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力量,让我们对那些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充满敬意,优秀的事迹教会我们感恩,让我们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好,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5篇,供大家参考。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篇1
1月11日,“中国天眼”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灵敏度达到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成功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天眼”完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接棒,同时吹响了凝练科学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观测、加快科学研究的集结号。
从器不如人到技高一筹,这一变化体现出中国望远镜技术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
中国人经历过技术落后,受人欺凌的时代,更懂得珍惜每次的技术突破,也更明白每一次的技术进步甚至领先意味着什么。而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技术进步背后,是默默奉献、不为人知的科研人。
南xx被称为“中国天眼”之父,他是“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人和奠基人,几乎参与了“天眼”建设的全部环节,为工程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从1997年提出fast工程概念后他力主中国独立建造到20xx年逝世,他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建设上,期间为了寻址,十二年里几乎跑遍了贵州所有洼地,工程建设的五年半他牢牢扎根在现场,他曾说“(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其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所有人为他竖起大拇指。“年过古稀未伏枥,尤向苍穹寄深情”,在本该安享晚年的年纪将所有的精力放在“中国天眼”的建设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彰显品格之高尚,精神之伟大。截至目前,fast已发现132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93颗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篇2
小的时候指着天上的月亮问妈妈:“月亮怎么我走,它也跟着我走,我可以去月球上吗?月球上会有什么呀”,大家会对遥远的外太空充满好奇,当时的技术大家对未知的星空充满好奇,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一步步揭开外太空的面纱。
作为“中国天眼之父”的南仁东,是他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索神奇的外太空。大多数的人的他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带着工作帽、穿着工作服的白胡子老人,知道他对于国家做出的贡献,却不知道南仁东年轻时有过很大的壮举。
一、年少顿悟发奋学习
1951年6岁的南仁东和众多的孩子一样对宇宙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据小伙伴张平回忆,小学的时候俩人经常去龙首山上看星星。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整个国家在慢慢地恢复,中国还没有能力去发展天文领域。
小孩子的世界里有十万个为什么,南仁东也一样。热爱文学痴迷美术的他在15岁的时候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好奇心去学习,他有了更大的目标。造成南仁东转变的是他的初中老师。
按道理来说,老师会更关注成绩好的或者成绩不好的,南仁东这样在班级里平平凡凡的学生,最不容易被老师注意到的。这位老师慧眼识才,把南仁东邀请到自己的家里进行谈话,俩人聊理想谈志向。在这之后南仁东变了,开始了人生道路转折。
南仁东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成绩迅速提升,成为了当时老师眼里的神童,高考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南仁东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热爱天文学的,高二的.时候会订阅天文学杂志,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高考志愿他选择了建筑系。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数高出清华建筑系的南仁东被调剂到无线电专业,这个时候的中国需要培养无线电方面的人才。
面对这样的结果南仁东的心情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他内心是不想去无线电专业的,又或许为了国家的发展选择无线电专业,他最后的选择是进入无线电专业,好好学习知识。
二、出类拔萃,青云万里
1968年南仁东毕业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这个地方是南仁东科研的起点。
23岁的南仁东要比同龄人看起来大很多,和同龄人穿搭也很不一样。当时流行行军服装,大家比较喜欢绿颜色的衣服,南仁东去报道的时候穿着皮夹克、黄色紧身裤,脚上穿着给一双尖头皮鞋,这样的装扮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时髦的,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异类”是不解。
身为清华无线电专业的第一名,他被领导安排在包装车间工作,当包装工,这样的安排让南仁东非常的生气。在和厂长一番理论以后调到无线电组车间当“小金工”,这个依旧和自己的专业不是很符合,他却很满意,没有什么意见。南仁东把这样一件枯燥的工作做得比专业技工还要好。
1968年12月22日,国家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有很多高材生纷纷到农村去。这个时候的南仁东还没有学够技术,就被上级安排到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小组。24岁的南仁东和厂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研发了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小型收音机,这个收音机名为“向阳”牌收音机。
经过批量的生产,收音机向全国售卖,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收音机。这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是无比的欣喜,给大家带来了接受外界新闻的平台。有些人在面对挑战时会选择慢慢退缩,有些人则直面挫折,南仁东则是后者。
1970年南仁东所在的厂从无线电厂分离成独立的一个无线电企业,改名为吉林省通化无线电厂。在这新的一年他们接收到了一个严峻的任务,制造10千瓦电视发射机的任务,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南仁东认为这对于自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刚刚大学毕业的刘绍禹是不想接手这个任务的,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担忧南仁东是理解的,在他心里就没有不会完成的事情。他认为很多东西一开始也是没有的,都是从无到有的,电的发现和使用,火车的建造与使用这些都是在人类一点一点创造出来的。
南仁东向厂里请示要接手这个任务,在刘绍禹还有其他工作人员一同的努力下经过一年的时间就成功研制出10千瓦的电视发射机。由南仁东主导设计的电视发射机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
三、放弃读研,背包回家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在得知这样的消息后,南仁东内心是很犹豫的,妻子郭嘉珍是希望丈夫可以继续进修的,厂里的人分为了两派,一部分人希望南仁东可以继续深造,另外一部分人是希望南仁东待在厂里做研究。
南仁东内心非常的纠结,他决定不去了,继续跟进厂里的集成电路项目。有人为他做的决定感到叹息,无线电台的副局长找南仁东谈话对他说:“眼光要长远一点,一定要去深造,将来可以为国家做出个更大的贡献”。
在听到“国家”二字,南仁东决定要继续深造,白天认真工作,晚上下班复习功课,日子在半工半读中度过。在次年的8月南仁东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大家都在为他感到欣喜,人生的新大门在为他开启,可是这个时候他又犹豫了。
在入学两个月以后,南仁东放弃读研究生,拿着自己的背包回到家。他的妻子对他的做法感到非常的吃惊,劝丈夫回去,其余工友也劝南仁东回学校,他认为在厂里干项目比钻研星空实际得多。这件事情被工厂和研究生学院重视起来,大家一起劝返他回学校,经过众人的劝说南仁东返回了学校。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篇3
壮志可嘉。但,能不能成功?
从1993年开始,南仁东联系了20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专家。从那时起,他不仅是研究fast的首席科学家,也是研究众多科学家的科学家,他由此看到“可能性”的存在,重要的是把散在各地的科研力量凝聚起来!这个过程,就是fast总工程师的诞生。
fast一经正式立项,决定由我国自主建造,全国积极参与这项大科学工程建设的有近200家大学、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20xx年9月25日,fast终于落成启用。
南仁东生前淡泊名利,在天文台众所周知。他说过:“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的一生无论做过什么都微不足道。”但是人们记得南仁东,不少外国友人也记得南仁东。英国天文学家乔瑟琳·贝尔就是其中之一。
乔瑟琳·贝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脉冲星的人。20xx年8月她到中国贵州,第一次看到绿水青山之中藏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射电望远镜,空中高悬着馈源舱,一切有如幻想的天宫奇境……她赞叹道:“太美了!这是一位画家设计的吗?”她当然知道,这是南仁东设计的,她是对设计之美发出由衷的赞叹。
每个人都有理想。南仁东把一生的三大理想——美术、建筑、科学——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个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如此开阔地将地球、人类,同宇宙联系在一起。
我一遍遍看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留下的影像,听到他将fast的科学意义概括为7个字:“一黑二暗三起源”。一黑是黑洞,二暗是暗物质、暗能量,三起源是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他说这都是fast要探索的任务。他的声音很小,短促而吃力,有些话连不起来,但反复听,还是能听出他的思索。他在最后的生命时光中,依然没有停止关于宇宙与生命的思索……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篇4
1981年南仁东获硕士学位,到北京天文台工作,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的档案里记载着这一时期他取得的一系列专业成就。然而能做出创造性成就的人不是只靠“专业”,1985年,南仁东感到需要走出去开眼界了。
这年他40岁。秋冬之交,他去苏联访问了两个射电天文台,也是为了去看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学生时代,他喜欢读文学作品,最打动他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一直为保尔·柯察金所感动着。他不知道养育了保尔·柯察金的地方是什么样子,他很想去看一看。
他去了。那里有他青年时代的英雄情结。我想,南仁东去看保尔·柯察金生长的地方,是想去寻找一座精神的熔炉。然而,此后他将以自己的生命经历证明:真正的熔炉不在别处,就在他自己的理想、情感、信仰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中。
我为什么写下这些?我曾用了一年多时间追寻南仁东,渐渐从他亲朋好友的回忆中,从朦胧到清晰地看见一个毕生朝着自己认定的人生价值去作为的南仁东。我日益看见他性格和爱好中所凝练的意志,渐渐感觉能听见他灵魂的声音……南仁东在苦苦追觅、积累、探索天体宇宙方面的'学问,以及要用这些学问去从事的创造。就其个人来说,这是需要投入超乎寻常的精力、需要有足够的奉献精神的事业。要知道,南仁东主持的“中国天眼”是在非常的艰难中争取立项。如果没有非凡的理想,没有非凡之志,他会去争取、会去做吗?
我再次看到,一个人心中坚忍不拔的志向,这种心志所凝聚的价值观,是比才华重要得多的东西。
天眼之父南仁东的事迹篇5
选址是卓有成效的。就因中国的选址报告,1995年10月,有30多位国际著名的天文学家到中国贵州来开现场考察会。但此后,南仁东遇到的困难变得复杂起来。他越来越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阻止中国争取到这个国际项目。1997年,南仁东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项目上。一个想法逐渐在他的头脑里成熟:我国应自主建造一架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这个计划被命名为fast。
这是南仁东的“两手准备”之一,他并没有放弃争取国际大射电项目。南仁东曾去征求一位外国友人的意见,得到的回答是:“你们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怎么能造大射电望远镜?” 这句话激起南仁东痛彻的反思。他想起自己十分敬佩的“两弹一星”科学家,当年中国的.科技、经济条件都很落后,但老一辈科学家却成功搞出了“两弹一星”!南仁东强烈地意识到:关键技术需要自主创新,老一辈科学家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现在要向他们看齐!
这期间他的身体出现严重不适,结肠溃疡困扰了他多年。由于他抽烟多,同事们担心他肺部出问题,曾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总是说工作忙没时间,不去体检。同事说他生怕查出问题会影响“大射电”立项。他的学生说,南老师其实是个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但他说,我要用没死的时间去完成fast这项巨大工程。他说我们没有退路,fast没有退路,我们的民族也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南仁东在大窝凼施工现场(20xx年12月31日摄)。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就在20xx年11月,60岁的南仁东向中科院提出:要向国家申请,由我国独立自主建造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20xx年7月,中国申请国际大射电望远镜的方案被否决。20xx年7月,我国发改委批复fast工程正式立项。
这天,南仁东把团队集合起来,对大家说:“fast立项,不意味着胜利,我们只是刚刚出发。但是,我们正向宇宙的深处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