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将事迹写好,在动笔之前一定要对相关人物做好透彻的了解,避免夸大成就或者过分渲染,是事迹材料编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1
7月19日至20日,内丘县连降特大暴雨。7月20日零时二十分,内丘县公安消防大队接到县政府命令,要求立即挑选精干人员,组成抗洪救援力量,赶赴受灾地区。接到命令后,大队教导员侯兵,副大队长刘忠义迅速挑选了9名骨干人员,共计11人,驾驶1部大型抢险救援车,携带橡皮艇、抛投器、救生衣、大绳等装备,顾不上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险,连夜冒雨向灾区进发。
7月20日7时许,救援队一行到达了内丘县侯家庄乡岭头村,因为前方道路被洪水阻断,消防车无法通行。大队在现场迅速召开会议,决定兵分两路。一组由教导员侯兵带领,组成强行攻坚组,利用抛投器建立大绳通道,四级警士长刘东平携带对讲机强行渡水至对面,对上游水库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待水势减弱后驾驶消防车继续前进。另一组,由副大队长刘忠义带领3名队员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救援器材绕道山路,翻山越岭徒步前往位于内丘县岗底村的内丘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经过4个多小时近20公里的长途跋涉,第二组人员率先到达了,第一组人员也随后与他们汇合。
消防官兵到达内丘县岗底村后,按照指挥部下达的个任务,深入目前被困失联的12个村庄,给村干部带去联通手机卡、备用手机、充电宝等通讯设备,恢复通讯联系,以便了解被困村庄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救援行动决策提供依据。白鹿角村有一处桥梁被洪水冲断,导致对面的8个村庄均无法与指挥部取得联系。21日上午,四级警士长刘东平利用抛投器,为对岸及时送去通信器材,使得指挥部与对岸失联村庄取得了首次通话。截止7月21日,消防官兵克服道路不畅等困难,协助乡干部发放联通手机卡50张、手机9部、充电宝30个,被困失联的12个村庄全部恢复联系。
7月22日,代理副中队长刘一君一行4人,历时4个小时披荆斩棘翻越没有路的荒山,淌过洪水湍急的河流,利用抛投器发射绳索,配合移动公司工作人员完成了线路的架设,及时恢复了移动通讯。
与此同时,教导员侯兵、副大队长刘忠义带领其他5名队员一行7人,前往桃园村疏散群众。15时许,官兵们乘车抵达石坡咀村之后,公路被洪水完全冲毁,摆在官兵们面前的是湍急的洪水和一片乱石滩,而此处距桃园村还有近五公里的路程。面对危险,消防官兵们没有退缩,他们继续沿着山脚下宽度不足半米的乱石堆徒步前进。一边是不断有碎石滚落甚至随时可能会发生滑坡的峭壁,一边是夹杂着泥沙乱石奔涌而下的洪水。官兵们顾不上考虑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能将桃园村被困的196名群众早点转移出来。16时许,官兵们终于抵达了桃园村。大队教导员侯兵协助村干部对不愿撤离的村民挨家挨户进行说服劝离,向他们说明当前面临可能会发生的泥石流的危险性,并告诉村民消防官兵过来营救他们了,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最终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开始组织他们分批有序的进行疏散转移。撤离的道路上,教导员侯兵、副大队长刘忠义带领官兵们抱着孩子、抬着病人、背着老人,在崎岖的乱石路上折返了40余趟,用自己的臂膀和身躯为老百姓架起了生命通道。截止23日14时20分,最后一名身患重病的村民被消防官兵用担架抬上了救护车,196名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
此次抗洪抢险行动中,内丘大队11名参战官兵连续奋战80多个小时,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用赤胆与忠诚,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洪魔的坚强柱石,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壮丽赞歌。内丘大队的救援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和各大网站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扬。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2
卢小红,女,汉族,生于1981年11月,四川省青川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现任青川县曲河乡人民政府副乡长。5.12地震后,因政府驻地迁址,导致原老场镇住户集体上访,按乡党委安排,她临危受命,兼任曲河乡双龙村党支部书记。 接上级通知,8月13日晚我县有强降雨过程,请认真做好防洪和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确保人员安全。曲河乡老场镇对面的马儿坪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作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副乡长兼村支部书记的卢小红同志,倍感责任重大,虽当时已是凌晨两点,她和村上的其他干部一起接到命令就走了。
按照乡党委的要求,卢小红同志主要负责曲河乡双龙村地质灾害避让区群众的安全转移工作。这人命关天的事,对于她来说,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种挑战。面对地质灾害避让区域广、住户多的困难,她果断决策,制定了就近转移安置的方案,她和村干部一道对每一个地质灾害避让区域内的老百姓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清查。很快,场镇住户全部疏散转移到安全地带。
当她赶到到双龙村水流子居民点(因地质灾害避让修建的居民点)时,她沉着地点着名:马洪亮到、马洪科到、马洪贵到。
当叫到马洪炎&b&b时,没有声音了,她着急了,一问大家才知道,可能还在原来居住的地方袁家坡,那里他还喂的有猪和种的有粮食,那里一共还有4户9人。此时,她变得更加冷静了,和其他村干部一道研究对策,派出熟悉地形的人和她一起去,务必将这4户人转移出来,就近转移安置到双龙村杨家院。通过她的努力,这4户9人最终被安全转移到了临社的双龙村杨家院社。
双龙村水流子居民点的老百姓清查完毕之后,她和她的村干部又走向了下一个地质灾害避让点,时间已是20xx年8月13日早上6点过了。
忙碌了几乎一个通宵的她,是休息了还是&b&b?据老百姓反映,上午8点左右,她已经带领了几个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在双龙村老场镇动员群众积极生产自救,及时清淤了。
当她走到马会英家时,看见马会英正倚靠在门边,无声地抹着眼泪。进去一看,马会英家由于地势低洼,厨房和圈道形成了内涝,店面进水约60厘米,生猪被冲走了8头,货架上裹满了淤泥,加之丈夫不在家,孩子又小,原本想经商、养殖一起干,早点还清因灾后重建欠下的贷款,没想到无情的洪水让她又背上了新的债务,该怎么办呢?看着这些,作为村支书的卢小红安慰她,地震使我们无家可归,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不都撑过来了吗?这次,我们同样能撑过去!一边说着,一边就拿起铁锹,开始帮助清理淤泥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淤泥总算清理完毕了,马会英感激的说: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安全,你们已经辛苦了一个晚上了,本来该休息的,还来帮我,太感谢了!
她笑了笑,又赶到了年老多病的尹大爷家里,因为她知道,这一户家里只有两位70多岁的老人在家里,虽说没有店面,但洪水已经淹没近60厘米,淤泥至少有20厘米,两位老人现在在家里行动十分困难,必须帮助清淤。于是,她又找来一名村干部和她一起干。
这样的清淤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6点,所有住户店内的清淤工作总算结束了,累得腰酸背痛的她,终于可以召集所有参与清淤工作的干部准备回家了。
可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场镇一老上访户说洪水将他的房屋基础损毁了,洪水消退了一些才看见,现在水继续在冲刷。她立即带领在场的8名干部赶赴现场,和主人一道组织装沙袋,必须在天黑之前将缺口堵上,使洪水不再冲刷房屋基础。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努力,缺口终于堵上了。看着他们这样不计前嫌,这老上访户似乎有些惭愧地说:你们是好干部啊,有了灾难还是要靠党委政府,我这人,哎&b&b当她回到政府板房区时,已经是晚上7点左右了。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正因为如此,双龙村无一人员伤亡,全乡无一人员伤亡。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她的人生座右铭。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3
灾情发生在凌晨。7月17日凌晨,夜黑风大、浪高风急、风雨交加的黑夜,闪电刺破天空,雷声炸响平地,暴雨倾盆强降,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地处xx区青木关镇的xx公司矿区。这是继7月5日、7月8日之后,再次遭受的特大洪灾。顷刻间,洪水暴发、矿井透水、山体滑坡、岩石裸露、道路堵塞、树木倒塌、堡坎塌方、路面水位猛涨,超历史水位。暴雨挟着淫威,洪水裹着狰狞,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洪灾无处不在,全矿区停电停产,抗洪抢险进入最危急时刻。
今年汛期,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淮河干支流水位迅猛上涨,一场无情的洪水袭卷了淮河流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上窑镇党委、政府率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英勇抗洪,并在灾后积极开展生产自救,赢得了抗洪救灾工作的决定性胜利。
二是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如设立内部事务管理公开栏,通过职工群众积极参与,对养护工程招投标和人事干部任免等热点重点事项进行公开,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并由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
在这场与天的搏斗中,上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作最高原则,把抗洪救灾工作当作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汛情发生伊始,上窑镇防汛指挥部就紧急召开会议,传达通报了水情、雨情,安排布置防汛各项工作,全面启动上窑镇防汛应急预案三级响应。
随着灾情的日益严峻,田家庵水位达到21.5米,水情就是命令,镇防汛指挥部把办公室迁至防洪堤坝上,镇领导干部全部到抗洪一线指挥防汛,机关同志一律在单位待命,随时准备上堤。镇防汛指挥部采取集中到会议室开会、在堤坝开庵棚碰头会、电话通知等形式,一直坚持每天至少开一次调度会,及时传达贯彻区会议精神,布置落实防范措施。坚持24小时带班值班制和重大信息及时通报制。镇领导班子每人做了细致的分工,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坚持24小时不间断拉网式巡堤查险,并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每人。
三是各专业主任带领专业专工每天坚持对运行方式、系统参数、设备缺陷、指标数据、班组管理、文明生产进行例行检查巡视。对班组“两票三制”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班组考核;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4
当前,我国南北方全面进入主汛期,强降雨天气频发,防汛抗洪已到关键阶段。在防汛抗洪中,创新科技成为利器。从气象和水情预报预警到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科技应用让防汛抗洪更智慧。
今年6月,我国华南和江南一带迎来入汛以来首轮强降水。就在强降水来临一周前,这片区域已被国家气象中心的预报员提前“锁定”。在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发展的同时,国家气象局已提醒相关地区做好防汛准备。
气象服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我国的气象预报预测技术不断跨越升级,预报预测的准确率也大幅提升。2019年,我国暴雨预警准确率已提高到88%,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量达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水平保持世界领先。
在江苏省苏州市水利水务信息调度指挥中心,一款名为“智水苏州”的防汛“科技大脑”把辖区内的水情信息、易涝点位、物资储备等防汛重点信息尽收眼底。精细化降雨预报、城市内涝预报预警、防汛综合指挥、智能物资管理……“智水苏州”打破了传统行业管理局限,实现城市、河道、环境管理等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形成“视频输入——算法识别——取证录入——工单派发——处理反馈”的事件全流程闭环操作。
为保证汛期旅客列车安全、准点到达,南方多地铁路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大量工作人员上线巡查检修。值得关注的是,“扫码”助力防洪,使得防洪减灾变得高效率、智能化。
“滴,扫码成功!”合福高铁北武夷隧道山脚下,南昌高铁维修段上饶合福路桥工区工长梁文浩正手持一台gps防洪巡线手机,对准隧道防洪检查牌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几秒钟内,手机收到了一条关于隧道名称、里程和山体概况的文字短信,同时,梁文浩所在的定位信息也被传输到了千里之外的防洪系统终端。
在排查险情时,工作人员利用扫码技术,实现防洪地点“身份识别”和巡查人员gps定位功能。为防止汛期高铁沿线山体发生落石溜坍、路基下沉等地质灾害影响行车安全,工作人员必须保证对管内线路巡查到位。巡山巡河前“扫码打卡”,巡查结束后在山顶“扫码确认”,就能保证不遗漏任何一个隐患点。
抢险:“雷达卫星”精准分析
7月以来,长江中下游省份江西遭受持续强降雨袭击,江河水位迅速上涨,境内多条河流及鄱阳湖先后多次发生编号洪水和超警戒洪水。江西省工信厅方面表示,持续降雨导致云层加厚,严重影响气象卫星监测精准度。受持续降雨影响,江西省鄱阳县问桂道圩段发生漫顶决堤险情。江西省国防科技信息和卫星应用中心及时利用高分三号卫星,全天候捕捉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最新数据分析、监测,极大提升了该省抗洪救灾能力。
高分三号卫星是高分专项工程的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最大特点是不受云雨天气影响,能够实现全天时、全天候成像。根据影像分析结果,受溃堤影响,鄱阳县周边地区,包括鄱阳镇、昌洲乡及周边4至5个乡镇受灾严重,其中昌洲乡整体被洪水淹没,鄱阳镇、四十里街镇、古县渡镇、游城乡等地区受灾也较为严重。
经过5天多的日夜奋战,随着最后一车石料的倒入,鄱阳县问桂道圩堤127米长的决口成功合龙,周边四座村落的交通被重新连接起来,为将来的排洪打下基础。
救援:“无人技术”大显身手
自7月1日起,黄河正式进入汛期。“智慧黄河”工程的推进,为黄河防汛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无人机成为抗洪救援的“标配”。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无人机具有先天优势。它反应速度快、侦察范围广、不受地形限制,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还可利用其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和救援工作。如果搭载夜视功能,无人机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
在抗疫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的机器人,在抗洪一线也有用武之地。近日,水上救援机器人在多地亮相。救援机器人外形像小艇,可通过平板电脑或控制器操控,一次可以救助3到4个人。当救援对象在河道比较湍急的地方且距离岸边较远时,救援人员可操作机器人朝着落水者的方向全速前进,落水者抓稳机器人就可获得救助。
目前,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等装备已“入列”各地的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特种灾害救援处工程师熊伟说,各省级支队级救援队伍都配备了无人机、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下声呐等高新装备,关键岗位的救援队员全部通过了专业机构的培训考核,实现了持证上岗。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5
2019年6月18日以来,全县普降大雨,雨量最大达到100毫米,19日东阳镇东阳村藕湾段潦河河堤告急。危急时刻,安义县人武部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精心部署、果断决策,率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2个民兵应急排共60人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经过彻夜奋战,搬运沙袋6千余个,加固河堤100多米,于凌晨4时排除险情,确保了大堤安全,避免了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我县抗洪抢险作出了积极贡献,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一、周密部署,科学组织,努力掌握抗洪抢险的主动权。
今年以来,县人武部党委就立足全县应急抢险的实际,提前展开抗大洪、防大汛各项准备工作,及时修订了防汛抢险应急方案,购买补充各类应急抢险器材。
结合民兵整组,对各民兵连和应急分队逐个进行点验。尤其是抓好机动预备队—雄鹰民兵应急分队的教育、训练,突出了快速集结、紧急出动演练,有效提高了遂行应急任务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应急分队实行定人、定地段、定各种保障物资的“三定”责任制。
各基层武装部,按照县防汛总指挥部和县人武部防汛工作预先号令,迅速调整民兵应急分队组建单位,明确建制,区分责任地段,组织防汛战斗准备。进入汛期后,县人武部党委还立即建立了与基层人武部两级抗洪领导机构,确保防汛人员24小时在职在位和上下指挥畅通,为抗洪抢险争取了主动。
二、快速反应,整体作战,充分发挥民兵的突击队作用。
应急抢险突出的就是一个快字,必须争分夺秒,和老天抢时间。接到险情报告后,县人武部部长熊宝龙沉着冷静,首先命令作战值班室发出预先号令,接着命令作训参谋迅速进行人员编组,然后命令后勤科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车辆的调度和物资器材的准备,政工科做好宣传鼓动准备。
命令下达后,各指挥组平行展开作业,从受领任务、下达命令到人员投入一线战斗,完成了兵力集结、动员部署、车辆调动、器材准备、人员输送等一系列环节,总共用了不到40分钟时间。
民兵应急分队到达堤坝时,没有休息一下,立即投入战斗。他们头顶着倾盆大雨,脚踩泥泞,穿着湿透的衣服鞋子,不停地搬运、堆垒沙袋,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很多民兵预备役人员都是白天刚上完班干完活,晚上又立即投入一线战斗。
到20日凌晨1点多,中间组织小休息时,雄鹰民兵应急分队2名年轻的小伙子,由于太过疲劳,裹着雨衣,坐在车厢里,在大雨地洗礼下酣然入睡,当听到“上堤了”,又像弹簧一样腾声而起,二话没说加入战斗,始终奋战到最后。在场指挥的县领导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一支训练有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民兵应急队伍!
三、领导带头,党员垂范,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部队。
在这次抢险行动中,从部领导到每一个普通党员都顶着倾盆大雨,连续作战,始终奋战在抢险战斗的最前沿。部长熊宝龙从接到报告后,顾不上吃晚饭,第一时间赶到大堤,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要不断地鼓舞士气跑上跑下,指挥人员按照任务调整编组,明确分工,协调物资保障,人手不够时,他马上加入到传运沙袋行列。看到大家疲劳时,立即鼓劲打气,一晚下来嗓子喊哑了,手指泡涨了,眼睛熬红了,始终站在第一线。
职工刘德柏是位年过58岁的老党员,接到任务以后,他坚决要求和大家站在第一线,主动扛沙袋、垒沙包,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含糊,尽管腰膝酸痛,手脚也发麻了,可是他一干就是四五个小时,大家纷纷劝他上岸休息,他总是淡淡地一句话:没事,我顶得住。在场县领导得知老刘的情况以后也深受鼓舞:有这样的老党员做旗帜,我们就没有保不住的大堤。
军事科长聂招前鞋子浸在水里不方便展开行动,他干脆光着脚进行战斗,每次任务总是站在困难最大、最危险的地段,带着大家一起扛运沙袋,大堤上时不时传来他的声音:“兄弟们把沙袋往我这边传”、“大家加油啊,抢在洪峰来之前把沙袋墙垒好”、“年轻小伙子们怕什么累,休息一下就好了”。
正由于广大党员在困难任务面前表现出不怕苦,不怕累,勇于身先士卒的顽强作风,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的干劲,一位来自私营企业年轻的民兵道出了心声:说句实话,要放在以往,干这样的活,给多少钱我也不干,今天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我总算理解了党员背后的内涵,跟着你们干,心里很服气,也没有怨言。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6
王可心,男,1980年10月出生,2019年1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伊拉哈镇党委组织委员。
8月3日下午伊拉哈镇开始降雨,雨量较大,局部地区降雨量达到90毫米,致使9个村以及镇直部分群众受灾,农田受灾面积达5万余亩,桥涵损坏55处,损毁路面14480米,房屋受损168户,其中倒塌18户。王可心所包的兴隆村的兴红灌渠水位猛涨,一度超出警戒水位长达2个多小时,在这紧急时刻,作为包村干部的他本着对村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果断采取措施:一是启动防洪预案,对住在灌渠大坝两侧低洼地段的居民及时转移。二是他亲自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村民组成突击抢险队装沙袋加高加固大坝防止溃堤,从下午1点到晚上9点,在大坝上一直奋战了8个小时,他的手上、肩膀上都磨起了水泡,突击抢险队共装运沙袋5000多袋,加高加宽大坝100多延长米。水位下降了,大坝保住了,但是由于经过这次严重的冲刷大坝已经多处出现缺口,为了防止夜间再次降雨,他就跟村干部一起值班随时查看水位变化,直到4号早上,他一夜没有合眼,累了就在大坝上坐一会,渴了喝上几口矿泉水,饿了找干粮充饥。第二天又跟着村干部和村民加固被大水冲塌的大坝护坡,扛木杆、装沙袋、运沙袋哪里缺人手他就到哪里。村干部劝他回去歇歇,好好睡一觉,他却说:我是包村干部,我是共产党员,我怎么能不干?经过3天,共计200多人工,共装运沙袋2万袋,共加固大坝300多延长米,打桩做护网200多延长米。大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就又带领村干部入户查看灾情,询问受灾情况,做了详细的纪录,指导受灾户开展科学自救。
但是,8月12日14时25分伊拉哈镇再一次遭受了暴雨的侵袭,暴雨持续了尽25分钟降雨量达到了70毫米。这次由于上游雨量较大兴隆村兴红灌渠的水位高出警戒水位2米多,王可心带领村干部分成3组对每家每户进行排查,确保人员全部撤离,就在这紧要时刻,大水越过大坝多出出槽,大水瞬间冲向村屯,当他们排查完确定没有人在房屋内撤离时,王可心发现有一个老人正在往家里跑,这时他紧忙跑回去找那个老人,冲进屋里时老人正在翻找着东西,但是大水瞬间就到了齐腰深,这时他不顾老人的挣扎背上老人就往出走,当他们走出房屋没有多久,房屋的后墙就倒塌了,由于大水冲下了很多木棒,把他的大腿刮伤了好几个口子,老人不时地感谢他,但是他却只是说:这是应该做的。村民的人身安全确保后,他又组织人帮助农民抢救被水淹的财产,用沙袋堵门、帮助转运被淹小猪等等,奋战在齐腰深的水里足足3个多小时,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农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王可心在这次抗洪抢险工作中,始终以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工作在抗洪抢险的前列,在兴隆村抗洪抢险工作时,他刚刚周岁的儿子正有病需要人照料,妻子一边要照顾家里,一边要工作,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最需要丈夫在身边的时候,可是他却不能在家陪着亲人。他给妻子打电话安慰她说:你在家照顾孩子辛苦了,但这儿受灾的群众更困难,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怎么能退缩呢?妻子用理解和体贴的语气说: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
王可心在坚守抗洪抢险的日子里,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尽量使受灾损失达到最低,作为一名包村干部,他带领村干部日夜守护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帮助受灾群众,他心中装的是人民群众,想的是怎样使受灾群众尽快地重新走上正常的生活,工作岗位,要做就做最好是他平常的口头禅,艰苦朴素,雷厉风行是他的生活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工作宗旨。在近段时间的抗洪抢险工作中,他带领全体包乡干部和村干部经过英勇奋战,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抗洪抢险突出工作,最大限度的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领导和农民群众的称赞和表扬,他舍小家,保大家的抗洪精神值得大家去学习。
2024抗洪抢险先进事迹材料篇7
6月底以来,我市连降暴雨,造成20多万人受灾、1万多人紧急转移。全市公安民警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抢险,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搏击,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赤脚”领导———
6月28日11时许,梁子湖区太和镇宝石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厂房被淹,5人受困于水中,情况危急。
梁子湖区公安分局副局长龚带领6人组成的救援队赶赴现场。通往厂房的唯一道路水深近2米,地势低洼的厂区中心形成了漩涡,救援人员无法从正面进入厂区。
龚从村民口中得知,厂区背后的农田有一条1米多深的灌溉渠可以通到厂房附近。但洪水已1米多深,到达灌溉渠非常危险。龚带队拿着救生圈跳入农田,一行 10余人相互搀扶着摸索前行,积水太深田埂根本看不见,救援人员时常踏空摔跤。在距厂区10多米时,由于水流湍急,救援人员被迫停下来。水性较好的一名民警游泳进入厂房,然后利用绳索将被困的5人与自己捆绑,其他救援人员则拉住绳索的另一端。12时30分,5名群众被救出厂区。
7月4日10时,连续暴雨导致太和镇狮子口水库不得不泄洪减压,附近的谢埠村桥头巷湾成为重灾区。龚带领民警赶赴谢埠村,赤脚步行2公里穿过齐腰深的水到达受灾区,11时30分,他们找到7名被困村民并安全转移。
“路标”队长———
在遭遇多次暴雨袭击后,葛店开发区多处道路、涵洞积水严重。
7月1日晚,已连续值班一周的葛店开发区交警大队教导员刘卫军带领值班民警赶赴3处严重积水的涵洞,救助车辆、转移群众、疏导交通;7月2日,辖区 又有5处道路积水严重,他带领执勤人员趟入1米多深的水中指挥交通。当晚,辖区严家湖、垱网湖水位持续上涨,他带领民警坚守沿线危桥险段,冒雨对抢险救援 的车辆进行疏导;7月4日,垱网湖出现紧急险情,他带领应急分队严防死守,保障205辆运送物资车辆顺利通行;7月6日,他率领应急分队在抢险通道奋战 15个小时,保障救援车队顺利抵达抗洪前线,确保曹家湖溃堤顺利修复;7月8日,他带领民警转战长江干堤,加强姚湖大堤交通管制,通宵达旦进行巡堤管控。
截至目前,刘卫军已安全转移群众127人、救援车辆64台、劝返车辆700余台、排查整改安全隐患31处、拾获并归还牌照25块。
就在刘卫军防汛期间,其母亲在汀祖居住的老屋快被雨淋垮了,可他顾不上回家,只好请朋友帮忙照看和维修。
“蛙人”所长———
7月3日,华容区蒲团乡四海湖西大堤出现险情。蒲团派出所所长黄志主动请缨,带领10余民警奔赴一线,连续战斗10多个小时,筑起一道百余米的防线;7月 4日,武四湖出现险情,防汛指挥部决定开闸泄洪,将武四湖的水引进四海湖,但湖面水位太高,早已淹没了大闸,需要有人潜到水下开闸。黄志挺身而出,第一个 潜入水中,与洪水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1个多小时后,终于完成了开闸泄洪工作。
连日来,黄志穿梭于辖区各个受灾区域,共转移孤寡老人25人次、留守儿童31人次。
黄志的手掌磨破了皮,脚被水泡肿了,但他毫不在意,马不停蹄地奔波,与洪魔搏斗、与时间赛跑,努力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守更”女警———
连降大雨,让全国“最美警察”、西山街办东坡亭社区民警胡敏忧心如焚,因为东坡亭社区背靠雷山,一旦遭遇山体滑坡,将严重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胡敏迅速协同社区组织义务巡防队员,带队日夜密集巡查,一旦发现危险隐患,及时预警,耐心做群众工作,劝导群众转移。
“现在没事,没必要转移,转移后生活多有不方便,即使真的滑坡了,再转移也来得及。”面对群众的不理解,胡敏毫不气馁,多次上门摆事实、讲道理,终于以真心打动了居民,成功劝离危险地段居民120户、400余人,确保了群众安全。
有人问胡敏,“如果没有发生滑坡,转移的群众不是会埋怨你吗?”胡敏答道:“只要群众平安无事,听点抱怨总比听到群众伤亡的痛哭要好。
“放牛”警察———
因牛棚被江水围困,7月7日19时许,养殖户赵先生急匆匆走进岱庙派出所求助。赵先生的牛棚内有800余头牛,价值过千万元。
时间就是生命。岱庙派出所民警立即冒着滂沱大雨赶赴江堤现场,这里到处一片汪洋,只能隐约看见成为孤岛的牛棚。民警不顾自身安危,拿着安全绳趟过齐腰深的 水向牛棚靠近。到达牛棚后,民警试图将牛牵到大堤上,却没有成功,民警又采用饲料引诱的方法才将牛向堤上转移。
到了23时许,民警顺利将500头牛转移到了江堤上。雨势越来越大,涉水转移的难度也在加大,此时仍有300多头牛被困江中。民警一面安抚养殖户赵先生, 一面多方协调,调来数条渔船,民警牵牛的牵牛、划船的划船,经过近24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受困的800多头牛全部安全转移。
“歪脖”硬汉———
7月2日,碧石渡镇红卫港金盆村邱家边堤段发生漫堤险情,危及周边上千亩农田。碧石派出所所长吕礼辉带队火速赶往现场,铲土、灌包、搬运,经过4个多小时 的奋战,终于将20多米长的堤段加高1米,排除了险情;7月3日,红卫港李边村杨山境前堤出现60余米的滑坡险情,吕礼辉带队从9时奋战到19时,打桩 100余根,来往扛运数千沙袋,及时将港堤加高近1米;7月6日,红卫港李边村杨山境后堤漫堤300余米,吕礼辉再次连续作战7个多小时,成功排除了险情。
连日连续高强度的抢险,吕礼辉颈部严重扭伤。但他强忍疼痛,歪着脖子始终奋战在防汛抢险一线。
10天来,吕礼辉组织转移安置群众500余人、排查隐患30余处,及时处置滑坡、漫堤等险情6次,打击违法犯罪人员6名。7月11日,吕礼辉因身体过度透支病倒了。鄂城区公安分局政委王春林迅速赶到,强行将其送往医院,经过简单治疗后,吕礼辉又返回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