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迹材料写作中突出人物的创新思维和前瞻眼光,引导读者勇于尝试和探索,只有认真写好事迹材料,才能让人物内心的坚韧不拔得以充分显现,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篇1
在吉林市丰满区江南街道长江社区有这样一名大学生,她是江南街道前锋汽贸小区448户居民的网格长,是居民口中亲切的“小李”,她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网格员的执着和坚守,她就是李春红。
千门万户勤奔走,细致排查不放过。李春红作为前锋汽贸小区排查点的负责人,对其所管辖的网格展开地毯式摸排,建立完善辖区居民情况明细表,耐心做好居家人员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她“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密切关注辖区人员动态,并且动员居民群防群控,主动自报、积极举报,并及时核查,确保不漏报、不瞒报。“今天你测体温了吗?正常吗?核酸检测做了吗?还有我们帮忙办理的事吗?有什么需要及时联系我们。”这是她每天通过微信、电话、上门经常和居民说的话。正是通过严密的排查,确保了辖区各项工作开展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您好,您需要的生活用品我们已经买回来放在您家门口了!”这句话成了李春红重复最多的话。每天就看着她一个小小的身躯裹在防护服里,左手提着重重的蔬果生活用品,右手提着快递,奔走在一户户隔离居民家的路上。每当居民对她表示感谢时,仿佛所有的劳累都瞬间消失了。有志愿者说:“红姐,你怎么总抬不起来脚走路呀?”殊不知她的鞋早就磨开胶了,她每天穿梭在小区内,采酸需要她、配送需要她、消杀需要她,她那双已经开胶的鞋就是她“跑腿”生活的最好见证。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如何有效宣传防疫知识成了她冥思苦想的事,恰逢此时网络土味情话盛行,于是就有了:“只要还有一根葱,不往菜市场里冲,只要还有一滴油,躲在屋里不露头……”这样接地气的宣传语,成了小区的一道亮点,居民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了解防疫要求。她还通过建立微信群推送新闻链接、张贴防疫公告、发放宣传手册、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她将自己编辑的“土味宣传语”发到群里,让足不出户的居民对枯燥的居家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宣传,极大提高居民对防疫政策的知晓率和自我防控能力,树牢了居民群防群控的信心和决心。
为帮助辖区居民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心理疏导工作,李春红又化身心理抚慰员,用爱暖人心,用情慰心灵。可见面就见面,不能见面就电话或微信视频联系,她自己要是解决不了的,第一时间联系街道将她网格居民的情况进行上报,并能第一时间联系心理咨询老师给予居民进行心理疏导,不仅当好了群众的情绪疏导员,也能给居民寻找最好的'心理疏导方式,为助力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了强大心理防线。
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篇2
2022年初,河南爆发疫情。来自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谷博鑫同学在完成自我居家隔离检测之后,便去建设路街道站前社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志愿者。在得知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后,他果断报名并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
在他成为志愿者之后,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小区住户人口排查。他负责59、60号这两栋楼,需要挨家挨户地敲门,并让居民们填写《小区住户人口排查情况表》。小区住户人口排查工作进展很顺利,并且每户人家都很配合,在表明来意之后居民们都会积极地去填写。在排查过程中,也有一些独居老人,因年龄大填表困难,谷博鑫同学便代笔由老人口述帮助他们填写。因有事外出家里没人的住户,他便先标记下来,等到第二天中午,趁着饭点重新去住户家敲门填表。经过反复查漏,再三确认他的任务已完成,他才去社区上交由他负责的《住户排查表》。他说:"虽然挨家挨户排查的过程很累,但是看着那些表上不断增加的数据,我觉得我的努力很值得。"
他的第二个任务是帮助居民办理出入证。出入证需要志愿者们更加仔细,确保一个编号对应一个人。办理出入证工作量很大,但是他们依旧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午,社区为他们准备了饺子和菌汤。晚上,除了安排第二天的全员核酸任务以外,谷博鑫同学负责信息录入以及参加信息录入员培训会,了解第二天全员核酸系统的使用情况和出现意外时的解决方法。
全员核酸当天,志愿者们七点便到了社区,各点位布置好,便开始全员核酸。谷博鑫同学坚持在他的工作岗位,防护服一穿就是一天。当各个点位的工作都陆续完成,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才能脱下防护服,摘下手套,松口气。
至此,谷博鑫同学所有任务都已圆满完成。志愿者工作虽然很累,但是他现在回想起来,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当工作时,居民们的一声声问候,是志愿者们疲惫之余的“满血复活剂”,他们会因此感到非常开心,会因此认为做的这些都是值得的。谷博鑫同学说:"那一句句‘您辛苦了’真的可以温暖我的一整个冬天,我心里也充满着‘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如果有需要,我还是会继续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因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在国家危难之时,我辈必挺身而出,这是我辈之责任,我辈定当义不容辞!
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篇3
“你好,我是一名大学生,想申请当一名志愿者。”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一名大学生掷地有声的请战书。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返乡在家的大学生王文静,没有宅在家里,而是主动加入到社区防疫工作中来,自此在防疫一线中出现了一道靓丽的彩虹,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土地。
返乡大学生王文静,现就读于西安培华学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本来她可以像其他学生一样放假在家,足不出户,但她怀揣着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利用学习后的闲暇时间,主动找到当地的北安社区,承担起了社区信息录入工作,积极主动投身到社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她在疫情防控期间,负责对返隆人员、居民入户排查表和对隔离人员进行体温信息录入工作。
“隔离不隔心”。在此期间,她还跟随社区干部走家入户为居家隔离人员送去所需物品,为儿童送去书籍。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疫情排查,发放防控宣传单页,粘贴隔离通知单,提醒社区居民戴好口罩、减少外出,不要到人员密集场所,加强个人防护。王文静工作积极细致,对内信息录入,对外宣传排查,不仅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还得到社区居民和社区干部的一致好评。
年轻的大学生王文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致敬“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逆行者。
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篇4
“我们一周内把公司核酸检测的能力提升了5倍。”“医院管理9个方舱,服务4个隔离点,派出3万人次采样,采集了3000万份的核酸样本。”“我告诉每个人,志愿者唯有纯粹,方可致远。”……6月21日上午,浦东新区举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本轮疫情期间演绎伟大抗疫精神、集中诠释城市精神品格的典型代表从抗疫一线走到台前,讲述了他们的经历。
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医护人员是最先响应的群体之一。9个方舱、4个隔离点、1个护理医院、3万人次、3000万份样本——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义汉罗列的不仅是数据,更是所有投身抗疫工作医护人员的艰苦付出。
“我们医护人员疲惫的身躯但是勇毅的眼神,至今震撼我的心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会说,白衣执甲向险行,生命欲燃济苍生。”回首这个春天,陈义汉心情依旧难以平静,“从初春到仲夏,东方医院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抗疫重任,医护人员展现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情怀和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我深感光荣。”
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楼敬伟讲述了如何完成临危受命的核酸检测“加速度”任务,“如果没有各方的帮助,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公司凌晨两点开完紧急会议后两个小时内,相关部门调配的首批35台设备到达实验室;当天晚上100台机器到位,气膜实验室模块也从全国各地急送而来,硬件通量硬是在一周之内实现了大幅扩容。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口,则由浦东新区文明办、区志愿者协会紧急协助,在浦东文明、浦东发布等多个平台发布志愿者招募令。短短1个小时,首批来自张江药企的志愿者18人就已入驻实验室,当天合乎条件能够参与排班的志愿者数量就超过200人。
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守家园的精神力量。本次抗疫斗争中,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刘哲昕主动加入小区志愿者团队担任搬运组组长,还拉起了一支“精锐队伍”,为居民搬运生活物资。“等到未来岁月静好的时候,想起自己曾出过一点点力,内心也会平静而快乐。”他说。
“面对这一轮的疫情,区委、区政府全战线统筹文明创建、社会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全力以赴投入‘大上海保卫战’。尤其是对于典型人物温暖无私、勇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品质的传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部长黄玮表示,一个典型就是一束光,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并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来凝魂聚气、凝心聚力,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城市重整行装再出发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篇5
俞敏君,男,中共党员,全科主治医师,现任松江区泖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被评为2016年度“松江区建设健康城区先进工作者”。工作20几年来,俞敏君始终秉持初心,默默奉献,以过硬的专业技术、出色的管理能力和敏捷的工作思路保障着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3月,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他挺身而出,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在泖港镇的各个角落留下他奋斗的身影。
迎难而上,做闻风而动的“追击者”
永葆初心跟党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俞敏君始终把个人的工作融于党的事业,把个人的追求融于患者的需求,时刻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战“疫”打响后,作为社区核酸检测阳性复核追踪采样小组负责人,俞敏君迎难而上,与时间争先、与病毒赛跑。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他放下对家中父母和一对双胞胎孩子的牵挂,天天吃住在单位,带领团队成员一刻不停地奔忙在复核追踪的路上。从一个个村居大筛查、一幢幢封控楼道上门采样,到大筛查后复核初筛阳性人员的采样,这些工作风险大、时间紧、任务繁重,可是俞敏君没有退缩,化压力为动力,加快速度锁定目标,守护万家安康。
那段艰难时期,俞敏君保持24小时手机在线,以便第一时间接收上级工作指示,及时回复各类采样信息并落实采样任务。晚上出发采样,次日早上回单位是常有的事。从村居到小区,复核工作不仅需要脑力,更考验人的体力和耐心。无论接收工作任务还是梳理采样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俞敏君总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他工作细心,服务更贴心,遇到团队成员有困难的,总是主动关心,尽力照顾好每一个成员。
勇挑重担,做防控路上的病毒“捕手”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阶段后,泖港镇成立了一支环境消杀队伍,俞敏君既是指导人员又是消杀人员。消杀队伍是冲在最前面的队伍之一,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遇上人手不足的情况,他时常背着几十斤药水桶跑上跑下,在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防护装备的全副武装下,对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家里以及邻近的外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做到不留死角。
作为指导人员,俞敏君经常下到村居、环卫所对消杀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包括不同场所采用的不同消毒方式、消毒的频次与要点、消毒液的浓度配比及其配置方法、消杀的注意事项等,每个工作流程他都耐心细致讲解,做到滴水不漏。
负重前行,做抗疫路上的“逆行者”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中心陆续负责一些集中隔离点的医疗工作。每一次场所筹建、场地布局、人员培训,俞敏君都参与其中、亲力亲为。信息组、医疗组、消杀组、志愿者组、酒店工作人员组,每一个工作组的成立到工作流程细化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集中隔离点,他的角色随时在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两者之间来回切换。
俞敏君就像一位大家长,集中隔离点有他指导,工作如有定海神针。记得有位小女孩入住隔离点后心理状态不稳定,俞敏君得知情况后,马上上门安抚她的不安情绪,并第一时间联系她的父母过来做思想工作。经过他的一番努力,女孩的情绪恢复平稳并顺利完成了14天的集中隔离。在集中隔离点工作,有时要待上一两个月才能回一次家,但俞敏君从来没有抱怨过,总是乐观地做着每项工作,这种工作态度也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只有信仰,才能使生命充满意义,唯有奋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实。”这是俞敏君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他这次抗疫工作的真实写照。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一个管理人员的果敢,一个医生的职业操守,落实着社区疫情防控的每一项工作。如果党组织是一个熔炉,他就是那块需要锤炼的铁,全身心地投身于伟大而光荣的卫生健康事业之中,用爱落实责任,用行动践行誓言!
抗疫社区志愿者事迹材料篇6
4月初,根据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关于全力支援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援沪医疗队紧急动员,组建医疗队集结出发驰援上海。
致公党皖医支部党员陈兴无系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他闻令而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医疗志愿者队伍,并于4月6日与队友们奔赴上海疫情防控一线,正式进驻上海崇明花博园复兴馆方舱医院,整建制接管d区。
陈兴无与队友们夜以继日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他们通力合作,优化医疗、护理、后勤保障等流程,进行对症治疗、病情监测,给予每一名患者精心诊治和护理,辅以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得到患者的信任和喜爱。至4月11日,d区已收治在舱患者692人,为安徽省4支援沪医疗队收治患者最多的团队,在复兴馆方舱医院中率先实现满舱。在舱患者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68岁老人,年龄最小的8岁。
陈兴无博士师从钟南山院士。从事医疗事业20多年,在本职工作中,爱岗敬业、热情服务病人,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奉献自己的力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兴无响应院领导号召,积极投入到疫情控制与救治的最前线,多次参与发热门诊疑似病例排查、会诊工作,全力配合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应对疫情。作为一名致公党员,他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的各类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多次前往金寨县前畈村开展“服务百姓送健康”义诊扶贫和皖医统战部组织的“践行十九大精神,同心送温暖,走进龙泉村”义诊活动。2020年被致公党安徽省委评委“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
陈兴无现已50多岁,平时不善言辞,但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默默地用奉献彰显白衣战士的责任和担当,用平凡的身躯筑起生命健康的防线,为打赢上海抗疫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