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事迹材料5篇

时间:2023-05-06 作者:pUssy

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感人的事迹,我们一定要及时记录写来,一篇出色的事迹材料可以凸显宣传典型,引导良好风气用用意,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致富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致富事迹材料5篇

致富事迹材料篇1

xx,今年40岁,家住xx县经济开发区xx村三组,原来承包耕地面积10亩,近年来由于xx县城区不断地扩大,为了支援城镇建设他拿出了耕地,成了失地农民中的一员。没有了土地怎么办?各种各样的工作他都尝试过,先是在本地开拖拉机、做小生意、做电焊工,后来相邻们介绍到重庆做快捷菜生意。在重庆xx以诚待人,边打工边学习技术,很会迎合当地顾客的口味,几年来他迅速积累了资金,在重庆买了房和车。20xx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大都市,携着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xx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谁能发家?前几年有几户搞什么科学养猪场,结果还不是亏了老本。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xx,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xx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内各个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他先后参加了畜牧局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和劳动局组织的'农民创业培训、饲料经销商组织的饲料推介会等活动。得知xx回乡创业的消息,xx村村委会和所在社区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60万元,在新市镇xx村租地60亩,办起了年出栏3000头规模的养猪场。

xx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150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xx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xx年6月份,xx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150模式中喂养的150头猪,就赢利6万多元。20xx年底,xx又投入13万元资金将养猪场扩建600多平方米,购回二元杂交母猪50头,专门饲养能繁母猪。现在他的猪场建起了自己的饲料加工车间,存栏能繁母猪65头,肉猪120头,仔猪156头。

20xx年,xx的养猪场被县里分别挂上了“xx县生猪新模式基地”、农家课堂培训户等牌子,成了新市镇养殖示范基地。回乡创业是艰难的,但他信心十足。对养猪场的未来,xx满怀信心,今年他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猪场配套建设20亩鱼池,实现猪—鱼配套生态养殖模式,转化猪粪,治理养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明年还计划增加投资20万元扩建两层楼房式猪舍,能繁母猪数量达到160头,实行年出栏肉猪3000头这个目标。

xx在不断发展壮大猪场的同时,还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将养猪技术及猪病防治知识传授给其他乡亲,帮助周边农户走科学、绿色养殖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生猪养殖,不断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的创业轨迹是:一个失地农民靠外出打工完成积累又回乡创业致富的循环。他是失地农民中的“领头雁”。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推广和赞同。

致富事迹材料篇2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致富事迹材料篇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致富事迹材料篇4

一、知耻后勇

戴学济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有一次,妈妈要去喝喜酒,戴学济硬是要求妈妈带他去,可他实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妈妈没办法只能向邻居借。但是那件衣服很宽大,瘦弱的小学济穿在身上显得很滑稽,这让他在宴席上受到很多小孩子的嘲讽。本篇文章来自。还有一件事也让他无法忘怀――那时候他读书的学校是只有孤儿才可以免交学费的。可是戴学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于是也申请了免交学费。有一天一个不知道情况的老师看到免交学费的名单上有戴学济的名字便问他:"你也是孤儿啊?"

两件不一样的事情,相同的却是那样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尴尬与酸楚。于是,戴学济从小就告诉自己:"我要跳出农门,做个有出息的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他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河边钓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他通过竞争,成为学校一个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服务部的第二任经理,经营一些生活用品,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在经商方面的才能开始显现出来。

二、激情创业

戴学济说创业要有激情。一个人一旦有了激情便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战斗力。他便是凭着一股创业的激情才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赚到了人生的一桶桶金。

2000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调整,抓大放小,刚好此时茂名城建局下属的城建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面临破产。政府想办法为这个企业寻找出路,联系了很多民营企业家,但没有人敢接这个烂摊子。戴学济经过市场调查,认为房地产发展空间很大,便决定兼并这个企业,别人不敢吃的螃蟹,他来吃。他的这种行为再次遭到了身边人的质疑,但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大胆改革,广揽人才,奋力拼搏,终于把一个负债4000多万的公司发展成为粤西拥有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民营企业。戴学济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开发房地产的空间或许也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开发自己的脑筋,积极思考,总会成功。

致富事迹材料篇5

麦洪长出生于一个养蜂世家,自幼便追随父亲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于发展养蜂业。2002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蜂学系,全国只此一间蜂学系本科,并取得了检测上岗证。其父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蜂业,于2008年6月17日组织养蜂人士,注册了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当中的一些成员在当地的养蜂界中都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养蜂规模。

麦洪长曾说,养蜂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事业。养蜂业提供的产品,符合富有营养,回归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费潮流。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如今,养生园蜂业专业合作社在麦洪长的领导下,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初具规模。

他领导的合作社秉承以质量为生命、以用户为上帝、以市场为导向、以诚信为根本的宗旨,给社员订了一个《养蜂场采蜜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以高质量谋求合作社持久的发展,为了符合国家对食品的严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办了一个符合国家qs标准的加工厂。

麦洪长为了促进各地养蜂业的发展,经常到各地进行培训,通过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及项目的实施,推广先进、适用、成熟的养蜂新技术、新品种。2009年6月被邀请到海南省参加中欧天然林管理项目担任养蜂培训导师,同年9月被邀请到四川宝庆县担任养蜂培训导师。2009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麦洪长成为了广东养蜂学会的理事。

麦洪长并没有满足于目前的现状,奔走于各地大力推进养蜂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和产业化发展,逐步推动蜜蜂有偿授粉,促进蜜蜂授粉形成产业。2011年,受邀参加省农业局和广东省养蜂学会组织的会议,共同制定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