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写事迹之前,没能对人物的相关事件做好了解,那写出的事迹就很难给人启发,在工作学习中,我们都会接触到事迹,对发生的事迹都相当熟知,大家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养殖女能手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养殖女能手事迹材料篇1
近年来随着师市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新疆兵团职工创业的思路拓宽了,创业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就去认识一位进行特色养殖创业的职工刘国民。
这位正在给大雁喂饲料的就是阿拉尔农场8连职工刘国民,而这群大雁就是他致富的新途径,刘国民告诉记者,在养殖大雁以前,他承包了60多亩的梨园,2014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降温一下让他的梨园减产近7成,从那时起他就考虑在种植梨园的同时兼顾发展一些别的产业。
刘国民告诉我们,起初选择养殖大雁是因为自己曾经有过饲养经验,而且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果园的空间,为了补贴家用,并没有考虑过能够扩大规模,但有一次看电视,他了解到大雁除了作为一道美味,全身上下都是宝。比如羽毛可以制作成工艺品、羽绒服和羽绒被等等。
凭借自己的养殖技术,2015年三月,刘国民投入了20余万元从山东引进了60多只雁苗,准备大批饲养,但是雁苗才引回来就遇到了降温天气,先后有20多只雁苗由于不适应温度病死了,这让已经把全部家产投入到养殖产业的刘国民有些措手不及,就在刘国民考虑是不是放弃这个产业的时候,农场工会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刘国民无息贷款了10万元。
有了资金的扶持,今年刘国民又新增了孵化设备,并且专门到内地学习了孵化养殖的技术,考察了大雁羽毛工艺品的市场,现在他家的大雁已经发展到了300余只,大雁和雁蛋还没上市就已经有不少市民前来订购,大雁养殖业已经成为了他致富的新途径。
对于大雁养殖的发展前景,刘国民充满信心。他希望,以后可以将这项养殖技术推广下去,让周边的连队职工也能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养殖女能手事迹材料篇2
“在甘肃文县碧口镇,很多人都知道剪子沟,因为那里有人养娃娃鱼,特别是他们的娃娃鱼滋补汤,特别有味儿。”不久前,在一位食客的介绍下,我们采访了许德彦的娃娃鱼养殖基地,了解了他的生态生财之道。
出文县碧口镇向南14公里,记者在当地群众的指引下找到了许德彦家所在的水蒿坪村剪子沟社。这里群山环抱,生态良好,溪水清澈见底,养殖基地跟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000余尾娃娃鱼幼苗和1000余尾商品娃娃鱼长势良好,特别是200余尾种鱼,被许德彦视为珍宝。
“你们看,我这条最大的种鱼重32斤,是我的镇场之宝,有人出价50万元,我都没舍得卖。”许德彦很自豪地说。
许德彦曾是一名国企员工,因为公司破产,下岗后自谋出路。东奔西跑中,他意识到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藏着致富经。从2007年开始,许德彦一边尝试养殖娃娃鱼,一边经营农家乐,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村里人种茶叶,这让他和乡亲们尝到了甜头。
“我们的娃娃鱼是真正的原生态养殖,用山泉水养殖是我们养殖场的特色。”许德彦说。
目前,虽然人工养殖娃娃鱼的市场价格大幅回落,武罐高速公路却给这里的乡村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许德彦非常看好发展乡村旅游,他利用流转的近10亩土地作为娃娃鱼养殖基地,并配套茶园观光发展了集餐饮、休闲、住宿于一体的农家客栈,旺季每天可接待游客200人左右,其中,慕名而来的北京、成都等地游客也不在少数,仅今年夏秋季节就接待游客3000多人。在许德彦的带动下,文县源泉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在剪子沟村成立,7户社员共种植龙井43号及其他品种茶叶120多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获益颇丰。
谈及今后的发展,许德彦说:“相比四川、陕西,我们这里的旅游业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寻求有资金实力的人共同开发,共同打造新的旅游环境。”他还说:“发展乡村旅游,网上营销更有效,希望政府能够帮助解决不通网络的难题。”
村里如何抱团发展原生态乡村旅游,许德彦心里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计划,他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跨越式发展。
养殖女能手事迹材料篇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养殖女能手事迹材料篇4
孙守旗,男,1988年7月毕业于蚌埠干部学校,2002年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大专班毕业,2012年取得了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学位。198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至2019年,该同志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岗位服务31年,常年工作在渔业生产第一线,对全县渔业情况了然于心,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爱水产事业,刻苦钻研,不断探索现代渔业发展新技术,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渔业增产、农(渔)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该同志主持、参加了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安徽省怀远县鳅科鱼类良种场建设”、省科技厅“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工作;参加“泥鳅亲本选择与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池塘生态高密度培育大规格鳅种技术操作规程”3项安徽省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荣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1项、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1项、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蚌埠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拥有省级科研成果5项;2017年获安徽省首届水产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技能大赛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荣获二等奖,并获“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荣获全国“最美渔技员”称号、全省"十佳农技员"提名表彰,怀远县“五一劳动奖章”、蚌埠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9年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获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并按程序正在申报“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名,荣获“全国农业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享受蚌埠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一、积极参加水产推广项目建设,推动渔业经济发展
2013年承担《《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工作,以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原怀远县渔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单位,在魏庄、常坟等乡镇推广转化科技成果,开展健康高效养殖池塘2200亩,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2014年承担《乌鳢苗种繁育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在白莲坡镇和荆山镇水产养殖户中示范推广780亩。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全县乌鳢养殖户不仅能够自繁自育,而且还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优质乌鳢苗种。
2014年-2016年承担《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推广工作,2015年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6年在全县推广养殖面积2300多亩。
2016年-2017年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项目,在全县多个乡镇推广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等生态养殖模式,集成了稻鳅共作、稻虾连作等多项综合种养殖技术,亩均增收1200元,推广面积累计22000余亩。
2017年参加《国家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合肥综合站怀远示范县技术试验示范与应用》项目,在怀远县建立面积300亩的泥鳅、乌鳢等主导产品的核心示范区,积极配合合肥试验站做好相关研究、推广、示范、总结等工作。同年承担《池塘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ipa)示范》项目推广工作,在安徽省绿源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建成流水养殖水槽750立方米,并通过专家组验收。
二、认真开展产、学、研、推技术合作,促进泥鳅产业提升
1、开展了“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以来,与安徽农业大学、霍邱水产局等单位合作,针对泥鳅的生物学特性、亲本培育、人工催产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个创新点。作为泥鳅繁育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认真研究各水系泥鳅的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按照亲本标准选育良种亲本泥鳅30万组,加强亲本泥鳅的饲养管理,合理降低水位,利用阳光提高水体温度,有力地促进亲本泥鳅的性腺发育,共繁殖苗种5亿尾。研制出泥鳅良种批量繁育新工艺,研究了标准化稻田生态养殖、池塘集约化健康养殖等技术。制定了泥鳅良种选育、规模繁育、商品泥鳅标准化稻田、池塘养殖技术操作规程。推广池塘养鳅1000多亩,平均亩产520公斤;推广稻田生态养鳅10000多亩,平均亩产210公斤,平均增产25.5%,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示范推广《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课题,在怀远县5个标准化泥鳅养殖示范区开展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病害现象,商品鳅品质大幅提高,成鳅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养殖示范区三年累计面积达到36.20万亩,其中:池塘养鳅66122亩,稻田养鳅295870亩。项目总体经济效益49400.31万元。取得了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本课题获得2008-2010年底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
3、在实施《大鳞副泥鳅杂交一代(f1)人工扩繁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期间,与农业大学祖国掌等教授、专家合作,通过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理论与手段相结合,利用种内杂交育种,获得具有明显杂交优势的泥鳅新品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选育杂交用亲本20万组,扩繁优势近源杂交组合大鳞副泥鳅♀(cz)×♂(hy)子一代(f1)鳅苗12.3亿尾,建立200亩池塘、2000亩稻田养殖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健康养鳅技术。培养养鳅农民1500多人。新增就业5100人,项目带动农民增收7000多万元。
三、扎根生产基地,开展水产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1、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繁育基地建设生产期间,从2004年到2013年9年时间里,该同志作为主要工程技术人员在繁育基地蹲点负责技术工作。重点研究四大家鱼、泥鳅、鳜鱼、翘嘴红鲌、长吻鮠等良种繁育技术。在泥鳅繁育方面,通过多次试验摸索,大胆提出使用新型催产药物催产泥鳅亲本,从而大幅降低激素药物成本、减少常规激素(hcg)对泥鳅亲本刺激,降低了产后死亡率。在泥鳅批量繁殖、养殖规模及效益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通过筛选使用dom与s-gnrh-a合剂,改进了定位注射器,自制“泥鳅亲本控制网”等有效措施,显著提高了泥鳅繁育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采取生态培育亲本方法,利用泥鳅受精卵微流水孵化设备,首次在本地成功繁育出翘嘴红鲌鱼苗。
作为全国早期研究泥鳅良种繁育推广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了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野生群体的池塘驯化、亲本选育、人工繁殖、催产药物研究等科研工作。经过几年的研究探讨,2000年实现泥鳅苗种批量化繁育,2006年实现商业化生产,目前怀远县泥鳅人工繁育的苗种,已连续15年销往全国各地,合计产量达到112.5亿尾。怀远泥鳅种业已发展成为本县渔业三大产业之一,是我省主要泥鳅苗种繁育基地和商品泥鳅产地。组建全国第一家泥鳅良种场——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的泥鳅养殖繁育科技成果,在全省多地推广应用,得到省内外专家一致认可和好评。为泥鳅产业发展壮大做出巨大贡献。
2、2013年作为第一责任人主持“安徽省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建设,在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筹建省级工程中心。建设先进泥鳅繁育设施,修建先进养殖池塘,购买一批研究仪器,建设功能齐全的试验室,总结出泥鳅良种选育技术标准,为安徽省培养了一批泥鳅繁育技术优秀人才,研发了新的泥鳅的苗种繁育技术。2013年底“泥鳅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建成,并顺利通过验收。
3、2014年参加《富有机硒中华鳖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经常到安徽省黄淮甲鱼良种繁育有限公司、安徽省淮丰园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开展科研试验,研究发现有机硒对甲鱼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池塘富硒成鳖成活率提高2%,亩均产量提高12%以上,饵料系数降低10%,硒对甲鱼肉质改善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有机硒含量提升幅度达200%以上。示范推广应用2300亩,增收38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课题于2015年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
四、紧跟时代步伐,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新模式
2014年以来,承担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推广工作,在全县建立了淮西、常坟宋庄、兰桥杨圩、万福砖桥、白莲坡叶湖等7个千亩示范片、47个百亩示范点,发展稻田养殖面积38000多亩。推广养殖模式有稻虾连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稻渔共作等,养殖品种有小龙虾、台湾泥鳅、河蟹、甲鱼、草鱼等。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工作以来,全县稻田小龙虾亩产平均185斤,稻田泥鳅亩产平均420斤。种养户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达到或超过亩产千斤稻、千元水产品产值的“双千”标准。如今,怀远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技术领先周边地区,该同志为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创新水产技术推广机制,长驻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研究规划,不能只在纸上写写画画,要到田间地头去抓落实,要到养殖基地去亲自干,要认真观察记录数据,研究解决生产难题。为了探讨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该同志带头主动要求到养殖生产一线去。在建设怀远县泥鳅良种场期间,负责全面技术工作。该同志长期驻扎在公司生产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带领大家日夜坚守在生产工地,研究基地场区规划,制定塘口设计方案。成功解决了地形低洼、鱼池渗漏严重等施工难题。该企业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水产良种场、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此举受到省渔业局和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和领导的赞许。
六、言传身教培养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技能大赛——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国家级一类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国农业行业最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竞赛。2015年以来,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安徽省队连续三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该同志努力学知识、辛勤练技能,经过精心准备,积极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示了较好知识功底、技术技能水平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在繁忙工作和学习中,该同志不仅注重自我业务水平提升,还不忘帮助同事,共同提高科技服务能力。经常带领年轻同事下基层、教操作,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加强新进单位的年轻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老带新、传帮带”等形式,使青年技干尽快在渔业战线上脱颖而出,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后备力量,并在全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17年孙守旗同志与年轻同事孙成代表蚌埠市队参加省总工会、省农委联合举办的“2017年首届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竞赛”预选赛,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综合考评,最终以总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个人二等奖,蚌埠市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17年中国技能大赛暨第二届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技能竞赛”,获得个人二等奖、团体三等奖荣誉。
2019年10月份孙守旗同志带领孙成、张强两位年轻同事代表蚌埠市队参加安徽省农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成绩全省排名第一,孙守旗、孙成、张强三人为蚌埠市队再次夺冠,荣获团体一等奖。11月份该同志代表安徽省队参加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个人成绩全国排名第七,获“全国农业技术能手”称号,安徽省队获“优秀团体奖”,团体成绩全国排名第五、内陆省份全国排名第一。
养殖女能手事迹材料篇5
在金溪县琉璃乡蒲塘村,有个长林鹌鹑养殖合作社。它虽然成立不久,但发展迅速,在短短半年时间便带动周边30余农户致富,解决近百人就业。这个合作社的创始人,就是该村村民徐长林。
徐长林的养殖场,看到两栋整齐的现代养殖场房,工作人员正忙着拾鹌鹑蛋。进入养殖区,不仅要戴头套、鞋套,还要经过紫外线消毒,通过四道防护、消毒“关卡”。
养殖技术负责人徐天申告诉笔者,养殖场总投入200多万元,目前有12万只成年鹌鹑、6万只幼鸟。每天能产1000公斤鹌鹑蛋,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一个月的收入大概为6万元。
徐长林之前一直在开办红砖厂,一次去东乡县送砖时看到当地有人养殖鹌鹑,经询问,发现收入可观。去年5月,他建起厂房、买来设备和幼鸟,短短两个月时间,一切准备就绪,第一批鹌鹑入住厂房。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打击,第一批3万只幼鸟全军覆没。
原来,幼鸟对温度要求极高,一直要保持38℃至39℃的恒温,而且幼鸟对环境要求也极高,一旦受惊扰便不进食,饲养起来需要加倍小心。为此,徐长林花费近40万元购买了恒温设备,还买来了音响。每天给鹌鹑播放音乐,目的是让它们适应外界的声音,免受影响。
今年年初,徐长林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吸引了周边村组30余户农户加入鹌鹑养殖行业。目前,合作社的鹌鹑养殖总量已达40万只。
徐长林负责提供鹌鹑幼鸟和技术,周边农户负责养殖,成熟后徐长林统一收购。徐长林还经常邀请养殖户到他的养殖基地参观、学习,亲自现场传授养殖经验。
养殖户都亲切称徐长林为“鹌鹑状元”。徐长林说,目前已经跟南昌一家公司签订了购销合同,鹌鹑蛋很受市民欢迎,销量很好,成年鹌鹑也有公司大量收购,他计划下个月再购买6万只鹌鹑幼鸟,厂房也要逐渐扩大。
徐长林对养殖鹌鹑有个长远的规划,那就是把周边百姓都带动起来,当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他将进行鹌鹑的深加工,把鹌鹑做成一个产业,只有做成产业了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