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的特性教案8篇

时间:2025-10-30 作者:tddiction

精心编写的教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冰的特性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冰的特性教案8篇

冰的特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一一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粗细不问的若于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举例说明。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讲话时,声带在振动等。

师: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真空能传声吗?

生: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师: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哪些?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

生: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v固>v液>v气。

师: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什么有关?在什么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是340m/s。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

三、新课引入

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

人紧张、烦燥。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板书

四、新课内容

1.乐音的特性。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拔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入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板书

(1)响度。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拔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

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

现场表演,

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拔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

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

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板书

师:声音的强弱常用分贝(db)来表示。

请同学们看课本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强弱表格。

(2)音调。

师:板胡、笛子,男女高音的声音高亢嘹亮,大提琴、男女低音的声音低沉婉转,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板书

师:声音的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如课本p39图3—2l,用齿数不同的齿轮敲打纸片,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不相同的。(齿轮转速相同)

生: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生甲:用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用大小相同的力拔动尺子。当尺子露出部分较长时,尺子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当尺子露出部分较短时,尺子振动较快,音调较高。生乙:用纸片以相同的速度在疏密程度不同的'两把梳子上刮过,音调的高低不同,在密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高;在疏的梳子上刮过,音调较低。

师:物理学中,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物体每秒振动1次,其振动频率为1hz,例如:大提琴发出的最低音是27.5hz,国际标准音调的频率是440hz。

通过以上实验事例,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频率有关,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板书。

(3)音色。

师:“闻其声,如见其人”,听到熟悉的人讲话声,即使未见到人,也能判断讲话的人是谁。乐队演奏时,凭音乐声也能听出有哪些乐器在演奏。那么,人们是根据什么来作判断的呢?

其实,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除了由于响度、音调引起的不同感觉外,还与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有关。

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

举例:用手指敲击碗,有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较沙哑,无裂痕的碗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即音色不同。购买碗的顾客都是根据敲击碗发出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碗的质量好坏。板书。

师:向学生介绍:钟与编钟。

钟是有一定基频音调的乐器。普通整体浇涛的圆钟,有一个基频;如果是椭圆形钟,则

有两个基频。整体浇铸的钟,质量都大,内部空腔也大,其发出的声音低沉浑厚,振动衰减慢,因此钟声能传得很远。由于基频单一,又不能改变,所以圆钟或椭圆钟都不能作为演奏旋律的乐器。

如果圆钟用两个半片“瓦形”器相合(称为合瓦形器)而成,组成编钟,则可以奏出旋律。合瓦形器腔是两侧为尖角,上小下大的扁圆体。两侧的直棱可以避免尾音拖长,易于构成节拍;钟体内壁或深或浅的槽可以控制不同的频率,使一套编钟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调,从而组成音阶。编钟可以说是我国独有的古乐器,教材图3—22所示的这套编钟共64件,其中角钟45件,纽钟19件。最大的角钟高153.4cm,重203.6kg。演奏编钟时要多人合作,每个演奏的人持一个敲钟用的丁字形木槌(共6个),或是撞钟用的细氏木棒(共2根),各人按音乐节奏轮换敲击钟上镌刻的标音位置,就能发出一定音阶的乐音,形成悠扬的乐曲。这是我国占代工匠对人类音乐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

演示实验:让学生上台演示课本p40图2—23橡皮筋吉他。

师:请你说说你的体验。

生:绷得紧又比较细的橡皮筋发音的音调高,粗的又绷得不紧的橡皮发声的旨凋低。师:胡琴、提琴等弦乐器的弦粗细,绷紧程度不同,所以发出的音调也不同。

2.噪声的防治

让学生阅读课本p43一p45

师:当今世界的四大污染是: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噪声来源于什么?

生甲:噪声通常来源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电机、机床等工业机械,以及空调、冰箱等家电。

生乙:音乐给人享受,然而夜深人静欣赏音乐时,若音乐声过大,则会影响他人休息,以致音乐变成了噪声。

生丙:喜庆的鞭炮给一些人带来欢乐,但也会破坏其他人的安宁,成为令人讨厌的噪声。师:我国1981年制定的居民、文教区噪声标准是什么?

生:白天不高于50db,夜晚不高于40db。

师;怎样才能减小噪声的影响?有什么具体措施?(可以从噪声船产生、传播,接收这三个环节考虑)

生甲:在摩托车上装消声器。

生乙:在高架桥高速公路两旁装隔音墙。

生丙:在道路旁植树造林。

师:如果工人所在的生产车间噪声很大,怎么办?

生:在耳朵上塞上棉花、或戴防噪声耳罩、或在振动的机器下垫泡沫塑料或加重加大底座。

师:以上大家对减小噪声的措施讲得很好,下面大家将以上措施归纳一下,减小噪声有几条途径?

生:1、从声源处减弱。

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

3.从入耳处减弱。

板书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乐音的三个特性:响度、音调、音色。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决定于振动物体的材料和结构。

2.噪声的来源和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物体做无规律振动,发出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或干忧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也叫噪声;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入耳处减弱。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课后练习

课后p46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节乐音与噪声

1.乐音与噪声。

有规律的、好听的悦耳声音叫乐音。无规律的,难听刺耳的声音叫噪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与物体、材料、结构有关。

3.噪声

(1)来源

①物体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②污染环境的声音。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①从声源处减弱。

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③在入耳处减弱。

冰的特性教案篇2

【学习内容】

?人民出版社20xx部审定·数学》四年级下册p59—61页。

【内容分析】

认识三角形和认识三角形特性在四年级中属于较为简单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因为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过画垂线,所以给三角形画高能起到很好的迁移。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7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0人。本班的每个学生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但是有一半的同学的数学基础较差,差生占50%。是本校数学成绩中等的一个班。他们不仅计算能力差,空间想象能力也差。因此为了上好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我还精心制作了一些教具,来进行直观教学。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征。

2、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会在三角形上画高。

【学习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学习难点】

给三角形画高

【学习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出示埃及金字塔的和桥的资料图。

2、你从图中发现三角形了吗?

3、展示目标: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1、小组合作,利用学具摆三角形,上台展示。

2、出示以下三角形引导学生说出三角的定义。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4、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

5、小组合作阅读60页,回答三个问题。

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自己画一条三角形的高。

6、一个三角形的有多少条高、

7、生活中的三角形有什么作用?举例子

8、如何增加椅子的稳定性?

三、测评训练。

完成课文65页第一题。

冰的特性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 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师]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

[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生]老师,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

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甲]“1”的响度大.

[生乙]“5”的响度小.

[生丙]“1”的音调低.

[生丁]“5”的音调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想想做做]

[师]请两位同学藏在讲桌后面,分别用不同的乐器(口琴和笛子)演奏c调的“1”,让同学们猜他们用的各是什么乐器?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演示]观察波形.

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都发c调的“1”),比较各波形有何异同?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想想做做]

[师]在上节的活动课上,我已经让同学们用录音机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自己的录音与自己的原声作了比较.在这里,我们要让别的同学听你讲话,再听你的录音,然后加以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一样吗?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冰的特性教案篇4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园门口卖玩具的小摊上,孩子们对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别感兴趣,常常缠着大人买,还把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一次,有一个小朋友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刚和同伴玩了一会儿,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给洒了,看见那个小朋友着急地哭了起来,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帮助她,于是产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为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达成他们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7、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幼儿自己发现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让幼儿亲自尝试做泡泡水

活动准备

1、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几张怎样做泡泡水的图纸。

2、每组一个操作台。

3、录像机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请小朋友们想想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时候会出现泡泡?()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经幼儿商量后,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 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3.尝试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别提问: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学反思

1、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见的。

2、我觉得在尝试环节中,应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选择让那些尝试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问题,让那些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小朋友去帮忙他,这样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会印象更深刻吧。

冰的特性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三角形的定义,二是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是学生在学习了线段、角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的合理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在迅速的发展,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动力,引导他们多观察,多想象。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准确作出三角形的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测、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相互转化、渗透、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掌握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

难点:画三角形的高四、教学方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和观察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在结合教师对于知道讲解的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思考探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合作交流,获取新知—实验交流,探索特性—巩固运用,

师生小结。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59页情境图,告诉学生这是金字塔和建筑桥。并提问:你在金字塔和建筑桥上发现了三角形了吗?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这时学生会说出很多例子,然后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等。通过多种生活中的实物,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由此导入今天要上课的内容。设计意图: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发现三角形的特性首先让同学们动手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你能试着标出它的边、角、顶点吗?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画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边没画直、相邻两条线段不相连等,这时我会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错误,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最后展示汇报,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我会在黑板上板书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然后要求学生跟同桌说说自己画的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和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话,会产生各种说法,哪种说法更准确呢?让学生相互讨论评价,之后引导和帮助学生一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并且板书在黑板上。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同桌合作利用三角形学具,先找出三角形的顶点和它的对边,然后试着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一条高。其次让学生交流画高的方法,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画的方法,并明确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和它对应的底,让同学们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在画三角形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与高的相互联系。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合作讨论比较,再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三角形,全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实验交流,探索特性我是通过一个实验来让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的特性的。先让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这些在制作过程中作了细节处理,角上是活动的,不是固定的。分小组实验:拉一拉学具,有什么发现?之后让学生分小组汇报。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在这里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之后可以向学生展示一把不稳定的椅子,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你能像个方法是这把椅子变稳固吗?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同学们自主探索,这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巩固运用,

师生小结: 课堂即将接近尾声,但学生的思维还非常活跃,因此,我采用谈话的方式结束,如: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利用所学知道解决实际的问题?设计意图:用这种谈话式的进行总结,不仅总结了所学的知识,而且给了学生一次评价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自评,互评初步学会了评价,实现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六、板书设计三角形的特性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稳定性高:顶点到对边的垂线底:这条对边就是底七、教学反思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探究新知识和巩固拓展中,以学生们的观察、发现、思考、交流为主,老师只做适时引导启发,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精心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探索。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设置“知识城堡、生活乐园、海上空间、体验天地”等含空间名称的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用数学意识,感受到知识源于生活,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3.人人参与,差异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口、脑、手多感官参与,积极探索,体现人人学数学、用数学、人人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冰的特性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第66页练习十五的第68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2、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掌握判断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问题。

4、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猜想验证总结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两点间距离的意义,明白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道理。

通过操作、观察,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3.

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小明。他正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观察情景图说一说,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分别是怎么走的?

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3条路可走。

第一条:家邮局学校 第二条:家学校

第三条:家商店学校

师:哪条路最近?

生:家学校的路最近。

师:为什么家学校的路最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三角形的特性(二)(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体验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

师:为什么大家认为中间这条路最近?

生1: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线拐弯了,绕远路,所以中间这条最近。

生2:我生活中这样走过,中间的这条路线最短。

生3:我在课本的图中通过测量得出中间的这条路线最近。

师:家、邮局、学校,我们可以看作三个点,你能发现它们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生: 观察情境图我们可以发现家邮局学校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其中家到邮局的距离+邮局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家商店学校呢?

生:家商店学校也可以看成一个三角形,家到商店的距离+商店到学校的距离>家到学校的距离。

师:通过上面的观察,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冰的特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摆一摆、拉一拉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的易变性,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概括、抽象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关键:

要联系生活实际,在充分操作、交流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三角性的唯一确定性,从而明确的指向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本质。

教学活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特性。

一、 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一)三角形的唯一性

1.我们用若干根长度相同的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摆一个三角形,再摆一个三角形,再摆一个三角形;摆一个四边形,再摆一个四边形,再摆一个四边形。同学们认真观察我们摆出的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我们猜这些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可能相同)那我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就需要我们进行验证。我们可以把摆出的三角形移动,发现它们能完全重合,也就是无论怎么摆,摆出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角度确定形状,边长确定大小。

2.我们把摆出的四边形移动,发现它们不能重合,也就是摆出的四边形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这是因为:角度发生了改变,形状会随之发生改变。

3.看来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了。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

我们用手拉三角形,使劲拉也拉不动,我们用手拉四边形,四边形一拉就变形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已经确定下来,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会完全确定了,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四边形由于角度会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会随之改变。因此我们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二、 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生活中,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见到过三角形和四边形。比如自行车的车架是三角形,篮球架的框架是三角形,伸缩门的框架是四边形。人们把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框架等做成三角形就是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而把伸缩门的框架做成四边形是运用了四边形的易变性。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我们通过用长度相同的若干根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只要确定下来,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会完全确定了,不会再发生变化。而四边形由于角度会发生改变,所以四边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会随之改变,因此,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冰的特性教案篇8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3.教学模式:

自学阅读,讨论与探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和自主实验完成本节教学目标。

教学器材

1.演示用: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细线、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2.学生用: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声音的音调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知道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和“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渗透中华民族文明史的。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先来聆听一组音乐。(播放不同乐器的演奏声),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的,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响度

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猜想,根据猜想的科学性,找出有价值的猜想,进行检验。“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能设计出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方法吗?让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方法。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根据碎纸屑跳起的高度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学生实验。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试一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换个声源,情况又会怎样?我手上有音叉和乒乓料,怎样设计显示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呢?学生回答,教者演示。

(投影: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投影: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2.音调

播放小孩、大人唱歌声,投影“小孩、大人唱歌”图,让学生就图中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音乐知识,通过交流和辨析,引入声音高低即音调的学习。

(投影: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同学们桌上都有木梳,用一张硬卡片分别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你听到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卡片拨动细齿听到的声音比拨动粗齿听到的声音高,以不同的速度撕棉布,听到的声音也有什么不同?由此你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设置问题,引起猜想。

教者演示发声齿轮实验,检验猜想。使电动机的转速逐渐增大,注意塑料片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启动电动机,使齿轮敲打塑料片,可听到塑料片的'“轧轧”声;随着转速逐渐增大,塑料片发出的声音就会变高;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时,塑料片还会尖叫起来。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结论:齿轮转速越快,塑料片振动越快,塑料片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投影:音调部分信息快递内容)

(投影: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与声源振动的频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4一段文字。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的。

(投影: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3.音色

(投影:活动3:辨别声音)

(听一听)、(辨一辨)播放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的同一首歌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你能否只凭听觉辨出声音是哪个乐器发出来的?

(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正因为各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

(投影: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阅读课本p35“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投影: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阅读课本p35“生活、物理、社会”,看编钟图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三、小节

四、课堂练习

1.听力题:

2.填空题:

①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

②我市溪桥镇素有“小提琴之乡”的美誉。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

a.响度b.音调c.音色

③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有一段变声期,经过边声期,发出声音的()变低了。

a.响度b.音调c.音色

五、课后作业

1.课本36页1、3

2.上网查阅,完成课本36页4

3.找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往玻璃杯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用金属汤勺敲击玻璃杯时,听到的声音有高有低,试试看,并将音调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a b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