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教案,教师能够系统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多媒体的运用,生动的教案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荷花》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荷花》教案篇1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呢?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
【课时目标】
1、集思广益,多形式学习课文生字,重点理解:花骨朵、莲蓬、姿势、翩翩起舞和挨挨挤挤。
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脉络,重点学习第2段。
3、反复诵读,感悟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
有层次的读,学习第2段,感悟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有思维,有创新。
【教学过程】
一、说荷花,引课题
1、用一个词形容看到过的荷花。
2、看荷花图片,再说说亲眼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
3、边看图边穿插学习词语:花骨朵、莲蓬、姿势和翩翩起舞。
二、读荷花,初感知
1、提出:作者是 看荷花的,从哪一段发现的?
2、由学生发挥,相机诵读课文:
如从第一段中发现作者迫不及待地去看荷花。
⑴ 引导第一段:两人读。
概括:闻到荷香。
如从第二段中发现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荷花。
⑵ 引导第二段:比赛读。
概括:观察形状。
如从第三段中发现作者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⑶ 引导第三段:榜样读。
概括:欣赏姿势。
如从第四段中发现作者出神地看荷花。
⑷ 引导第四段:示范读。
概括:想象情景。
如从第四段中发现作者入迷地看荷花。
⑸ 引导第五段:集体读。
概括:回到现实。
3、整理课文脉络。
三、再读荷花,感悟荷花的美
1、读第2段,说说哪个词或哪个句你特别喜欢,为什么?
2、挨挨挤挤:动作理解。请学生一个个来“挨挨挤挤”,形象感知荷叶很茂盛,荷花长得好。
3、重点感悟: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看图,读原句子)
说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地长出来。
(再读句子)
说说: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地长出来,它们仿佛想。
动作演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请学生冒出各种姿势)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4、美美第读这一段,并由比赛选出“朗读红花奖”和“朗读绿叶奖”。
四、再看荷花,表真情
1、再看荷花图,说说荷花。
2、诵读自己的心声。
5、自评互评。
《荷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能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4、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3、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荷塘图,说一说你所看到的景色。
2、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写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2)指名读,正音
(3)说一说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莲蓬:图示理解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初步读出感情。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多读几遍,要求
读出你所能体会到的美来。
2、自由读
3、指名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体会荷花的美。
2、仿照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荷花。
3、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1、自由读课文,想象荷花的样子。认真朗读课文,通过你的朗读把荷花的美读出来。
2、指名读课文,你觉得怎么读能表现出荷花的美就怎么读,读后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从他们的朗读中觉得荷花美吗?为什么?
3、把你觉得最好看的一种记在自己的脑海里。说给同学们听听。
4、指名说
5、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样子的荷花,描述一下。
6、老师这儿有一些荷花图,看图仿照书上的句子说说它们的姿势。
7、看了这么多荷花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二、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体会溶入自然的感觉。
1、引读课文
看着这么多的荷花,大家都觉得陶醉了。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2、说说看小鱼、蜻蜓会告诉我什么?
同坐讨论,全班交流。
3、看课件,体会这种感觉。
4、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四、指导背诵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2、你能把它背出来吗?看课件背诵。
3、指名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花。
板书
荷花
姿势美 陶醉
《荷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整体领会和分角色的朗读方法,品味小说散文式的艺术格调和诗歌般的意境,引导学生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2、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作深入理解。随着文学评论日益成熟,人们对《荷花淀》有了多元的解读,教师可引入各种观点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
3、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对话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引导学生感悟本文人情美与自然美,着重鉴赏本文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从而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小说反映的社会环境和作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教学思路设想:
1、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刻画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揭示的。
2、文学鉴赏采取“引疑-议疑-释疑”方式。
3、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以练代讲,举一反三。
教学时间:两课时,90分钟
课前准备:
1、布置预:
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
2、全文已空行标明三部分,用简洁、含蓄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篇小说的三个部分各属于哪个阶段?
2、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节课45分钟
新授内容:大屏幕显示
1、白洋淀风光图
2、作者孙犁的图像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介绍作者孙犁和他的创作作品及风格。
孙犁,(1913-20xx),其原名孙树勋,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形成一个作家群,被称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作者“七七”事迹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抗战以后参加晋察冀边区的革命工作,这时还只有二十多岁。他的《白洋淀纪事》是在延安写的,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荷花淀》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解放后,在天津从事编辑工作,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散文集《文学短论》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了作家成熟了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孙犁同志非常熟悉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作品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写《荷花淀》的目的在于反映“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检查预:(学生回答)
1、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复述课文主要故事情节)
2、标题:①夫妻话别②、探夫遇敌③助夫杀敌故事情节:
3、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尾声)
三、重点讨论:
(一)赏析景物描写:(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
1、听朗读录音:从“月亮升起来了……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并思考:
⑴、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⑵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⑶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鉴赏讨论:讨论明确:
⑴、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
⑵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⑶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体现了她对家乡的爱。
②、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小说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的形象。
③、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的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谐和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3、朗读再品味:
(二)、鉴赏人物对话:(引导学生明白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刻画人物性格,完成教学重点)
1、朗读“夫妻话别”一节中的对话描写,思考问题
⑴: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三层: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
2、鉴赏讨论:
⑴、问:请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认真分析水生嫂的对话,说说这些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言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舍不得丈夫离开。因为她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这是一种责怪的口气。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阻拦,在“小家”和“大家”发生矛盾的时候,她选择了“大家”,说明她能顾大局。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这是她的顾虑。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顾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质。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3、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顾大局、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4、作用:a:反映人物的心理,思想变化和性格;b:发展故事情节,交代事情经过。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有侧重地赏析了小说《荷花淀》里的三要素,详细分析了“夫妻话别”中的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课(45分钟)
五、练:(学生朗读,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一)、认真阅读小说发展的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答:这一段对荷花淀中午风光的描写,为下文突现险情作铺垫,也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里展开,还暗示了妇女们最终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1)、五个青年妇女之口,她们在想探望丈夫的共同心愿中,又显示了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用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妇女们对各自的丈夫爱“恨”交加有很担心、牵挂的复杂心情和羞涩的神态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
答案:b
(三)、课文助夫歼敌部分的对话突出他们的什么性格和心情?(学生分角色读后回答)
答:写了妇女们在遇敌紧张的情况下巧妙摆脱敌人钻进荷花淀的机智,在淀里遇到各自丈夫的喜悦,以及在淀里助夫杀敌的勇敢,最后获胜的喜悦、乐观。
(四)、小说结尾的三个句子说明了什么?对文章中心起什么作用?
答:说明了她们参加保家卫国战斗的愿望得以实现,也深化了小说的。
六、情节结构:
注意:隔行是小说分段的方法之一。
第一部分:水生参军,夫妻话别。(开端)
1.月夜编席(1─4自然段)
2.夫妻话别(5─29自然段)
3.水生离家(30─31自然段)
第二部分:探望丈夫,归途遇敌。(发展)
1.探望丈夫(32─38自然段)
2.归途遇敌(39-51自然段)
第三部分:助夫杀敌(高潮,也是结局)
1.在荷花淀巧遇丈夫,与夫杀敌(52-73自然节)
2.妇女们成立了抗日游击队。(74自然界)
七、板书:
荷花淀孙犁(孙树勋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荷花淀派”)月(皎洁)席(洁白)构作景水(银白)成清新用展现精神面貌雾(薄)提供活动背景物风(清新)宁静为情节展开作铺垫花(新鲜香)追问体贴、温柔对机敏、稳重
1、反映人物的心理,赞同顾大思想变化和性格。
2、交待事情经过,应嘱吃苦耐劳发展故事情节。
勇敢故事情节:
开端:夫妻夜话
发展:探夫遇敌
高潮、结局:助夫杀敌,成立抗日妇女队伍。
人物性格:
1、水生,抗日游击队组长,积极参军抗日,勇敢、坚强、乐观、爱家爱国
2、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抗日妇女,勤劳、识大体、不拖丈夫的后腿、勇敢、坚强、乐观、爱家爱国
八、总结
环境诗化——恬静纯美。
情节淡化——不离奇、不曲折。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
孙犁作品的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荷花淀派代表)。他的作品追求散文式格调,追求诗歌般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和浪漫气息,正如茅盾所说:“用谈笑风生态度去描摹时代的风云变幻。”
九、作业
课后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辅导更正。
《荷花》教案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四小节。
2、体味白荷花的种种姿态,感受白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3、欣赏荷花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妙,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
1、同学们见过荷花吗?看。(映示图片)这是什么样的荷花?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2、播放录像。
这么几朵荷花就给同学们带来这么美的感受,如果有一池的白荷花呈现在你们面前,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欣赏。
3、谈感受。
欣赏了这一池活生生的白荷花,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揭示课题。
是啊,著名作家叶圣陶就把这一池的荷花描写了下来。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走进课文,去观赏,去感受这一池美丽的白荷花。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吧!请同学们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指名读。
好,我们来看看有没有读通读顺。哪些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三、研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同学们说说看那些小节具体描写了美丽的荷花?
2、自主学习。
那你们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荷叶的美,荷花的美读出来吗?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好好准备准备,待会儿请你们读给大家听。
3、大组交流。
第2节:
(1)(映示语段)
▲“荷叶挨挨济济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你为什么这么读?(图文对照)
点拨:理解挨挨济济(叶子多很美)还有呢?(色美,形美)
▲“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图文对照)
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非常了不起了。请大家想一想,这个“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冒”字写得特别美,美在哪儿呢?请同学们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
(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得、高高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
指名朗读。
▲“有的才------。有的花瓣儿全都------。有的还是------,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你喜欢它什么?(哪些姿势)
出示图,图文对照。
谁再来读?
(2)有感情齐读。
荷花真美。作者写得多有顺序,先写荷叶,再写荷花,重点写了荷花冒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
第3节:
过渡:哪些同学喜欢第三节,谁来读?
(1)(映示语段)
▲“这么多的白荷花,----。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你为什么在“看看这一朵,很美;”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老师不明白,明明是一池的.荷花,怎么会把它比作一幅活的画呢?谁来帮帮我?
画家是谁?
(2)赛读。
你们能想象着当时的情景给大家读读吗?谁来?
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齐读。第4、5节:
(1)过渡:
乍看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细看荷花,还各有各的姿态呢。看着眼前的一池荷花,我——(引读:第四节。)
(2)在这一段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美,写得精彩?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也可以根据内容配上动作。
(3)(映示语段)
▲舞动的荷花
“一阵微风吹来,------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荷花在风中舞动,太美了。谁能把自己当作荷花,边读边舞起来?
▲静止的荷花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哪儿。蜻蜓飞过来,------小鱼在脚下游过,-------”
假如你也变成了一朵荷花静静地站在那儿,还会有什么动物也会来和你说话呢?
(真有趣。)
(4)表演读。
让我们把自己当作荷花仙子,一起来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课文学完了,同学们最想做什么?
学生“随心所欲”
1、想当主持人:绘声绘色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当画家:画一画心中的荷花,配上解说词。
3、想当作家:积累文中的妙词佳句,用你的妙笔仿写一种花。
4、想当研究员:查找资料,研究荷花的根茎叶,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读。
2、指导:
“蓬”是“逢”字上面丁一个草字头。
“蹈”右边的笔顺,跟着板演书空。
六、板书设计:
荷花
叶挨挨济济像
看
花有的……有的……有的……活的画
想风吹来风过了
《荷花》教案篇5
?荷花》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观察想象的同时,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教师主导解难与点拨,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提炼实践活动。是师生互相参与,评价,探讨与交流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新时期小学教学指南》中指出:注重教法转化为研究学法,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无需要教”和“无师自通”的效果。
设计特色:
以“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训练为思想主线。以引导和更改为教学主导思想。让学生自由、自主、自强、自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氛围中有所创新与评价。
教学范文实例:《荷花》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扣住“荷花”的独特之处。
1.设疑。师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它们一般生长在哪儿?生长在水中的花儿可否见过?
2.揭题。激趣,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板书“莲蓬”)
好!在这孟夏之季,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迷人的画卷,一起欣赏给你这水中芙蓉吧!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被花的神采、清香、高洁所倾慕,所陶醉!
3.学生互相说一说,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能说多少说多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深层阅读,激发阅读欲望,让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这样进行个性化阅读,有助于构建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能力。〕
二、略读课文,感悟类容。
1.精读课文,(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师问:作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情况下去看的?(学生置身于情境,快速阅读第一自然段。)
2.交流与反馈。玩的同时,闻到了清香才跑出去看的。
学生a:时间?(清晨),地点:(公园),看到了:(荷花),起因:(玩得同时,闻到了清香才跑出去看的。)
老师:板书。闻——清香——看(荷花)
3.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
想??
看??
三、图文结合,理解类容。(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1.精读课文,互动学习。
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问:“作者跑出去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请同学们细读以下两段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再争议。
教师: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莲花?
学生b:“看到了全部绽开的荷花!”
老师:“是吗?”
学生c:“老师,应该说是形状各异的荷花!”
老师:“谁能说得具体一点,让大家听听。”
学生d:“作者先写叶,再写花。写叶,挨挨挤挤,像一个个大圆盘。写花,分类写。有的已开出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绽开了,有的才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老师“说得很好!那位能否把叶子的形状特点和花开的三种类型再简练一下?”
学生:e(举手):叶子的形状是“密”,形状是“圆”。
学生f(举手):写花有三种类型;半开的,全开的,未开的(花骨朵)。
老师:“这两位同学总结的十分恰当!请大家在想一想,作者用什么的手法或者说方法将这荷花写得如此神妙,形象,逼真?”
学生g:“作者写叶时,用运了比喻的手法。”
老师:点头赞许。
学生h“:作者写荷花时是从嗅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老师:点拨归纳。“这两位归纳的真是准确!老师认为作者写得如此传神,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细节描写更精彩!清同学们把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或者句子画出来!”(细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看起来饱胀得像要破裂似的。”)
学生i:(疑问)“荷花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是描写荷花的动作还是神态?
老师:请全班同学思考!“荷花像大圆盘,荷花挨挨挤挤。”是什么描写?又是什么修辞?
全体学生:(异口同声)神态,既是比喻又是拟人。”
过渡质疑,学习第3,4自然段。
老师:“如此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画卷,我们是怎么感想的?凭着自己的想象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
学生j:“我想象自己成为一名画家,描绘着美丽的景色……”
学生k:“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条小鱼,在这碧绿的帐篷下自由的穿梭……”
学生l:“我想自己变成一名摄影师,留住这动人的瞬间……”
学生m:“我想象自己和青蛙为朋,蝴蝶为友,与荷花永结成姐妹,翩翩起舞……”
学生全体:(哈哈大笑)
老师:“说得好,说得妙!此种感想就在下两段,请集体朗读!”
学生全体:(“我突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
4.板书提纲,进行整理。
5. 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6.有感情读全文〔播放视频,再次欣赏荷花的美丽,配乐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正是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到文本之中,旨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满足学生多样的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从而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四、教学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之后,感想如何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收获不少,特别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形象逼真的写作手法,给人以身临奇境的感觉!课后,我们把观察和阅读作为长期的写作素材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题要,转入。
1.质疑,探讨。
同学们,昨日学完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之后,对我影响颇深。今天,谁能说说叶圣陶爷爷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把荷花观察的透彻入微?
学生a:“从高到低,由外到内!”
老师:摇头,示意不确切。
学生b:“俯视!俯视!”
老师:“何以见得?”
学生c:因为文中字里行间没有“茎”,“杆”的描述,只有“花”和“叶”的写照!
老师:“有道理,有没有其他意见?”
学生d:“有,瞧!叶圣陶爷爷站在很高的桥墩上,正在向下俯视池塘里的荷花呢!”
学生全体:(哄堂大笑)
老师:点头肯定,再次激发。这种写法在说明中叫什么顺序?(空间顺序)“二位说得均有独到之处,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看看新发现。”
图文结合,情景交融。
老师:谁来先“添加”一笔仰视所看到的情景?
学生:“我添!我添一笔有关茎的句子!”
老师:“什么样的茎和杆?说出来!”
学生f:“笔直的茎和杆!”
老师(引申):“这时的叶又像什么呢?”
学生g:“像手!”
老师:“说生动点嘛!回味一下叶圣陶爷爷写出了叶子的什么特点?”
学生h(举手抢先回答)“像……像……像一双…一双宽大的手掌!”
老师:“比喻的好妙啊!我认为应该说成像一双双暴出青筋的玉掌更贴切!同学们再仔细想想,这时的茎和叶连起来又像什么呢?”
学生i:“像点点白帆……”
老师(弥补):“像点点的白帆拉起一艘艘绿色的网船!”
学生(全体)拍手称绝。
二、鼓励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欲望。
老师:想不到同学们把这“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水中芙蓉写得如此绝妙,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学生:“我们能否仿写一下!”
老师:“好啊!还不快拿出本子动脑动手!”
学生(全体):发出沙沙的书写声。(老师巡视学生的笔下生花)
学生1写道:“怒放的荷花,露出嫩黄色的小黄莲,如典雅文静的小公主,庄重高贵……”
学生2写道:“含苞欲放的荷花,娇娇滴滴,舞动着它丰满的身姿,露出含情脉脉的睡眼,犹如羞红脸蛋的少女走出沐浴的澡池……”
学生3写道:“望着这超群脱俗的荷花,我自己仿佛也变得玉肤冰洁,晶莹无暇了!”
学生4写道:“未绽开的花骨朵像妙龄少女抹上了淡淡的胭脂……”
三、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1、我会写: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也要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2、我会说:交流有关描写荷花的文章、诗文、体会。
3、我会做:上网收集相关视频、画面、文字资料、制做有关荷花的网页。
4、我会背: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试背。
5、我会种: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可在水盆中养观赏性荷花,体验实践的乐趣。
?设计意图:安排此项分层作业,是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更是为了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开放。〕
四、总结要点,归纳整理。
今天,我们在互动教学中,同学们参与课堂活动,师生共讨课题,留心观察图文,丰富联想题材,在总结写作特点的'同时,不断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今后我们继续学习钻研新课题,新教法。
五、教后反思
教学本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思考: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荷花》一文时,针对学生对荷花的有关情况不是太了解的实际情况,课前鼓励学生自由查找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开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颜色不同,姿态各异的荷花创设情境来激起学生内心向往美的情感,使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和作者一起品赏美丽的荷花。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热情地去读,独立地去读,欣赏性地读,从而发现语言文字中蕴含的美,然后利用网络优势,进入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阅读环境中和文本、和作者、和教师、和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探究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进行合理想象。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
(二)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荷花》一文,语言简洁,想象丰富,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浓浓的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感情。我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边读边想象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坠入了文中优美的画境之中,领悟到荷花的神韵,获得了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腔,他们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一言一语饱蘸着深情,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