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反复练习的设计,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习效果,教案的全面性和清晰性是实现课堂管理的重要前提,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科学灯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灯的教案篇1
【活动设计】
有一天午睡时,小朋友在脱衣服时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有的小朋友说玩滑梯的时候头发在“跳舞”,觉得很奇怪!还有一次,我们为女孩子们梳头,孩子们发现头发被梳子吸起来,十分好奇。《纲要》强调:科学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设计了“有趣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激发幼儿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充分感知,观察不同材料摩擦所产生的静电现象。
2、通过合作探索,记录下不同材料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记录表,碎纸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铅笔,排笔,水彩笔,吸管,玻璃瓶,幼儿事先分为4组(红、黄、蓝、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变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师变魔术,让塑料小勺吸起纸屑。
师:想让它发挥魔力,还得请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儿用小勺自由探索,将小纸屑吸起来。
1、教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2、请幼儿尝试操作。
3、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师:其实我们这个神奇的魔术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起来。摩擦的力量大,静电产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纸屑就越多。
三、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实验。
1、教师出示记录表。
2、教师交代注意事项。
师:小魔术师们,我们研究魔术的时候,桌上的材料不要争抢,自己先拿一种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盘子里,再换另外一种材料。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师幼交流实验结果。
5、教师再次实验。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产生静电现象。
四、提问: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遇到的静电现象。
2、教师小结: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们梳头的时候,梳子和头发也会互相吸引产生静电现象。脱衣服时,我们身上的毛衣和衬衣和头发都会产生静电现象。
五、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师:小魔术师们都学会了我的魔术,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给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大班科学灯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了解伪装的含义。
2、能大胆设想并综合运用多种材料伪装自己和他人。
3、加强幼儿对解放军的敬佩之情。
活动准备:
1、录像带;不同颜色的衣服;油性化妆颜料;毛笔;不同颜色的染料;不同颜色的纸;国旗一面;磁带(我是一个兵)。
2、有小山坡的绿地。
活动过程:
1、欣赏录像。
教:今天,我带来一部很吸引人的录像,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提问:
在录像中你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解放军,在作战。)
他们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迷彩的)
叔叔们在作战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带这样的帽子呢?
(这样不易被人发现)
小结:
这种将自己隐藏起来的方法我们称为——伪装。
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小动物也运用了这种方法躲过了敌人的追杀。你们知道有谁运用了这种伪装的方法吗?
(变色龙会随周围的'颜色而改变自己的颜色;蛇会将自己的身体颜色随着季节的变化改变自己的颜色;美丽的蝴蝶躲在花丛中让我们也很难辨认)
2、探索活动。
师:一会儿,我们要到户为完成一个很艰巨的任务——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穿越中不被敌人发现,我们须做好哪些准备?
(户外)
在这,我为你们提供了这么多材料,如何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做成伪装自己的材料呢?请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让幼儿尝试给自己或他人伪装。
(2)幼儿选择服饰、染料、油彩进行伪装化妆,教师观察、引导。
3、穿越封锁线。
师:现在的我们一切准备就绪,看,在那边的山头上我们的国旗正随风飘扬,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的途中,千万要小心,不要被敌人发现,战士们我们在国旗下会面。
(1)放音乐幼儿穿越封锁线,教师担当“敌人”。
(2)教师讲伪装不好的幼儿安置在身旁。
(3)幼儿欢呼。
4、小结。
师生围坐草坪上,一同随音乐,作舒展运动。
(同时)提问:为什么在穿越封锁线中,某某小朋友被“敌人”发现了呢?
幼儿讨论。
5、整理现场。
大班科学灯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将有关联性的物体进行匹配。
2、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表达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连线笔,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有好朋友吗?说一说好朋友是谁?为什么你觉得你们两个是好朋友?
2、:好朋友都喜欢在一起,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和高兴的事情,愿意和好朋友分享;遇到困难的时候,好朋友之间会互相帮助。
3、如果没有好朋友,会感觉怎么样呢?
二、帮物品找朋友,理解关联性的含义
1、小朋友们都希望自己有好朋友,但是不会说话、不会动的一些东西或物品,它们有没有好朋友呢?
2、桌子的好朋友是什么?(椅子)为什么桌子和椅子是一对好朋友?谁是vcd机的好朋友?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可以依次说出碗、瓶子、电视机、录音机、画笔、锁等,请小朋友帮它们找一找好朋友,并说一说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
3、:有的物品吸一个好朋友,有的物品不止一个好朋友,如果这些物品的好朋友不在一起会怎么样?
三、自主发现相关联的一组物品
1、请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谁和谁是好朋友,并说一说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
2、引导幼儿把是好朋友的几个物体连起来说一句话。
四、出示挂图。完成上面关联性的对应连线
1、请幼儿看挂图,让好朋友们拉拉手,完成连线。
2、把三个好朋友连起来说一句话,再想一想每一组物品还有没有好朋友。如:雨—雨鞋—雨伞的好朋友还有雨衣。
大班科学灯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了解小汽车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行驶的情况,知道过大的斜坡,会使汽车翻掉。
2、通过实验记录养成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三人一组、板、积木三块。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 与幼儿讨论小汽车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跑的有快又远。
(2) 介绍记录方法。
2、幼儿进行操作。
3、讨论操作结果。
教师:大家看了活动,很有收获,也有一些想法想和您交流。我们边回顾边交流好吗?
杨:先说说设计这次活动的起因。现在的孩子不论男孩女孩都有小汽车,都玩过小汽车。从他们拥有的汽车档次来说有遥控的、装电池的赛车、最差的也是回力车。车有很多玩法却很简单。在玩得过程中也没有得到多少知识经验。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幼儿开动脑筋去玩,同时获得有关汽车、摩擦力、惯性等方面的经验。养成记录总结的习惯。
活动回顾:师生进行讨论
教师和小朋友进行讨论怎样使我们的小汽车跑得又快又远。
生1:用力推小汽车就跑的又快又远;
生2:在斜坡上小汽车跑得又快又远。
教师:孩子讨论的气氛特别热烈,情绪高昂,师生互动起来。
杨:因为,我觉得这个活动内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有话可说。在和幼儿课前非正式活动的讨论中,幼儿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活动内容的已有认识。现在,所研究讨论的问题正是幼儿自己提出的,也是幼儿很想了解的。
教师:这正是体现了您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幼儿感性趣的事物所隐含的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活动回顾:介绍记录方法,尝试记录
请小朋友把汽车跑得情况记录下来。
师:没有到红线的在红线上打 √ ,没有到绿线的在绿线上打 √ ,超过绿线的在红旗上打 √ 。这个 × 表示什么呢?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这次翻车了,就要在 × 上打 √ 表示翻车。介绍积木的排列方法与记录结合起来。 红线 绿线 红线 绿线
>>教师:说实在的大班小朋友第一次尝试记录,大部分就能记录,很不简单。
杨: 介绍表格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我在介绍的次序上做了简单的调整,从第二格红线开始讲起,逐步分析符号的意义,在和幼儿一同分析了前2格符号的意义后,让幼儿猜猜x符号的意义,增加了游戏的'氛围也调动了情绪。特别是最后介绍圆圈的意义,运用排除的方法,带幼儿一次一次分析,帮助幼儿寻找最适合最正确的意义。这样幼儿的印象比较深,比较清晰。在第一次表格(较难)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更符合幼儿的水平。因此,效果较好。
教师:一定要向您学习,学习您以孩子为中心的工作方法。因为第一次活动时,您发现了图表有问题,马上就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虽然部分孩子掌握的不尽如人意,导致我们老师对记录方法产生不同的意见。从这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只要从实际出发,挖掘孩子的潜力,就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再创造。
教师:您现在觉得使用这张图表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杨:还有不足,横线标记,想改成竖线标记
活动回顾:幼儿进行操作
幼儿实际进行操作,教师在每组分别指导孩子,并且随时提醒幼儿记录,有问题时互相交流,使每个孩子都充分的活动。
教师:孩子们玩尽兴了吗?愿意跟您回来进行讨论吗?
杨:我觉得幼儿玩得很尽兴。因为,我给了他们充分的实验时间,大约有20 分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打断过幼儿的活动 。我给了他们活动时的自由空间包括活动空间和心理空间。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意外(没有考虑的)情况,我都没有给予否定或不理睬。始终是充满鼓励地说:“你可以试试”“再去拿一张记录表”“给你换一辆小汽车。”我始终认为教师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引导、激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才是科学实验活动的最高目标。即便这个问题是教师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也不知道答案的。
教师: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您并未生硬干预,而是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学习的行列中去,成为幼儿忠实的有能力的伙伴,与孩子一起探索、假设、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种互相学习。我想我们老师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活动回顾:集体交流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看记录图表,让幼儿指着自己的记录图表,说说在几块积木上跑的最快最远。
生1:我是在搭第三块积木时,车跑得最快。
生2:我是在搭两块积木时,车跑得最快。(这种回答最多)
师:如果你们是小司机,喜欢在很高的斜坡
上开车吗?
生:喜欢。
师:翻车也不怕吗?
生:(情绪高涨)不怕。
师:我们大班的小朋友都很勇敢,可是从很高的斜坡上掉下来会摔死的,车也会摔坏的。如果你出车祸,爸爸妈妈回伤心的,希望你们珍惜生命,不要在很高的斜坡上开车。
教师:这一段交流促使孩子回顾、比较、梳理深化了记录活动,激发了孩子参与本次活动的热情。
杨:在幼儿充分操作、记录的基础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记录结果进行小结。是希望幼儿把实验中的感性认识上升成理性的认识。用科学的方法推翻课前的假设——坡子越高车子跑得越快。并能把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到自己今后的生活动中。
教师:您是否设计了后面的环节“在很高的斜坡上开车……”
杨:幼儿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但尊重孩子的想法是我的宗旨,尊重不等于赞同。因此,我首先肯定了幼儿的勇敢精神。再引导幼儿珍惜爱惜生命,进行安全。这也是符合新纲要中的整合精神。把健康自然地结合进科学活动。
教师:您在评价时,没有因为孩子们未按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而打断或不予理睬幼儿的讲述,而是引导幼儿珍惜爱惜生命,把安全融入到科学活动中。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杨:虽然有这个意识,也进行了尝试,但毕竟这是公开课中的意外情况,还是担心话题跑得太远,求稳的心态还是有的。
教师:其实您还可以引导幼儿讨论,如果出车祸了,爸爸妈妈会怎样?老师同学会怎样?这又是一个生成活动的好题材。
活动回顾:教师的体态语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调平稳,手势不多,随着内容进行有张有弛。请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手势作邀请状,而且不停地用手抚摩孩子让他们平静下来。
教师:您的手势运用的特别好,使孩子能感受到爱、尊重。这充分体现您尊重幼儿、平等的对待幼儿的态度。
杨:课堂气氛很热烈,幼儿经过充分的实验,都有很多信息想和老师、小朋友交流分享。这时请幼儿回答问题,点名已不能控制局面,因此,用幅度较大的手势,被请到的幼儿知道这请我。不知你们注意了没有,在我身边特兴奋的几个,我不听地摸他们的头提示他听听别人的意见。
大班科学灯的教案篇5
目标:
掌握测量容器的科学使用;发现不一样大小的容器和测量结果的关系;愿意与同伴商量,合作进行操作记录。
重点:
能掌握测量容器的科学使用;
难点:
发现不一样大小的容器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准备:
米、碗18个、大小不同的杯子两种各9个、笔(两人一份);记录表9张;统计表三张;调羹每组一个。
过程:
一、谈话,激发兴趣。(2分钟)
1、出示装有米的碗。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米,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知道里面有多少米?”
2、幼儿讨论,启发幼儿用杯子量。
师:“小朋友想了很多方法,老师今天有带杯子来,那我们今天就用杯子当量具,你们帮我看看,杯子可以怎么帮助我们量出筐里有多少米?”(舀米过程示范一遍,提醒)
3、教师示范并提醒:“唉呀,我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可不能将米撒到外面去啦!”
二、幼儿操作,探索量米的科学方法。(27分钟)
(一)第一次操作:幼儿自由用杯子盛
1、操作要求:1、将幼儿分成9组,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数杯数,数的人看同伴舀一杯就在相应的空格里画上一根棒,最后记录下小棒的总数;2、操作时,动作要快,还不能将米撒漏在外面,也不能使框中有遗留的米粒,这都会影响实验结果。3、完成后拿着记录表回到位置上等待。
2、集合统计,观察记录表,分析操作结果。
师:“看看你们的记录结果。有xx,有xx,结果好像有不一样。”
师:“其实,今天老师带给每一组的米都是一样多的,给你们的杯子也是一样大的,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
3、启发幼儿思考。
师小结:“因为每个人盛米的时候有多有少,这就影响了你们最后的'结果,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每杯米盛的一样多呢?”
幼儿讨论。
师:“将杯子在米中舀一舀,然后用手在杯子口上轻轻地划过,将多出杯子口的米拨掉,让杯里的米跟杯口一样平,就可以啦!老师给每一组提供一个调羹,把硬硬的调羹柄架在杯子口上,轻轻的划过。
示范:那如果米太少了呢?(最后的时候用调羹舀米)
(二)第二次操作:要求用科学的方法量米
1、操作要求:1、还是两人一组,一人操作一人数杯数(交换),数的人记住要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在第二格;2、用公平的方法舀每一杯米。
提醒:把米运回到原来的筐里。
2、集合,观察记录表
师:“我们用了这种公平的方法,又一次量了米;看看,最后你们的结果怎么样?”(万一不一样,自己演示)
总结:原来用同样的杯子,方法,测量的结果(基本上)是一样的。
(三)第三次操作:用比原来小的杯子两种盛米
1、出示小杯子。
师:“那如果我们用这种杯子来操作呢?最后的结果会增多还是减少?那再小一点的呢?我们试试看吧!”
2、要求:还是两人一组,这次又交换一下;一半用中号杯子,一半用小号杯子;还是用这种公平的方法量米;把你的结果记录在相应格子里。
3、观察记录表,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结果会发生变化?
4、小结:原来,杯子越大,杯数越少;杯子小,杯数越多。
三、结束活动:启发幼儿用更多不一样大的杯子进行实验,观察结果。(1分钟)
1、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杯子、用很公平的方法来量米,这是一种测量的方法,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测量方法还有很多,小朋友回家也可以找一找,量一量,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自己的老师、同伴。
2、收拾桌面操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