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设计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实现目标,拥有清晰的教案,教师能够更灵活地设计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冬天的树教案优秀8篇,感谢您的参阅。
冬天的树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冬天到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准备过冬。动物们也有自己的过冬方式:小青蛀躲在自己的洞里呼呼睡大觉,小兔子换上了厚厚的皮毛,大雁飞到了暖和的南方,小松鼠则在自己的家里储存了大量的食物。幼儿对于动物们在冬天的变化充满好奇,他们也愿意关注和思考动物们的这些生活习性与冬季环境的关系。本活动通过讨论讲述、分享交流、操作实践等环节,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认识常见动物的过冬方式,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激发幼儿关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冬眼、迁徒、换毛、储存食物等几种动物过冬方式,知道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2.能大胆交流自己的看法,与同伴协商合作,对动物过冬方式进行简单分类。
3.萌发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体验搜集、分享、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关动物在冬天里生存方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24,动物的图片若干(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分类图每组1张,“幼儿学习材料”一一《拥抱冬天》。
【活动建议】
1.引导幼儿交流查阅到的资料,简单介绍动物的过冬方式,使幼儿感受到搜集分享的快乐。
(1)提问:寒冷的冬天来了,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你知道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吗?
(2)引导幼儿利用搜集的图片、图书等资料,采用自由谈话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动物的过冬方式。
2.借助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故事,了解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
(1)讲述故事,引导幼儿观看课件《冬天的动物》,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鼓励幼儿讲述故事里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提问:故事里的动物朋友是怎样过冬的?还有哪些动物的过各方式和它们样?它们为什么这么过冬?
(3)结合幼几回答和课件,引导幼儿进行分析。如:什么是冬眼?还有什么动物冬?狗熊的过冬方式有什么不一样?换毛的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还有哪些动物是换毛过冬的?大厘和燕子为什么要迁移到别的地方?
3.引导幼儿分组协商合作,将动物图片按过冬方式归类并进行分享、交流,激发幼儿探素动物生活习性的兴趣
(1)小组协商,将图片分类。
每组幼儿1张分类图,组内协商哪一栏贴哪种过冬方式。做好标志后,将动物图片贴到相应的'过冬方式栏中。提醒幼儿将故事《动物怎样过冬)中没有提到的过冬方式贴到最后一栏。
(2)展示小组分类图,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说明自己组是怎么分类的,哪些是故事中没有的过冬方式。教师及时引导、纠错、提升
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动物的过冬方式有冬眼、换毛、迁徙、储存食物、留卵过冬、躲在暖和的屋里过冬等。
4.引导幼儿讨论、交流,知道动物过冬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1)提问:动物们为什么要想这么多办法过冬?
(2)小结:动物采用不同的过冬方式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己。
【活动延伸】
请幼儿自主阅读《拥抱冬天)第12-13页,继续探究动物的过冬方式。附
动物怎样过冬
冬季对动物来说是很危险的季节。一方面,天气太冷,容易被冻死;另一方面,不容易找到吃的东西。那么动物们有哪些办法过冬呢?
第1种方法是冬眼,如蛇、青姓、乌龟等动物。它们冬天躲在自己的洞里睡大觉
直到春天才醒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它们不吃不喝也不动,靠缓慢地消耗身体里的脂肪度过寒冷的冬天。狗熊冬天也在睡觉,可稍有响声就会醒来,肚子饿了也会出来找东西吃,这叫假冬眠或半冬眼
第2种方法是迁到暖和的地方,知大服、燕子等动物。它们飞到南方方面是因为那里温暖,另一方面是能找到食物。这都有利于它们的生存。
第3种方法是加厚自己身上的度毛或者羽毛,知兔子、鹿、孤狸、麻、乌等动物。它们冬天身上的度毛成毛比夏天要厚得多。至于吃的东画,它们也不用发愁。因为它们在夏天和秋天尽量多吃水西,吃得辟的,冬天能找到食物的时候就吃、找不到吃的东西几天也没问题。
第4种方法是储存食物,如松鼠、蜜蜂、妈蚁等动物。秋季时,它们在自己家里储存大量食物,这样到各天它们就不用出门了
第5种方法是留卿过,如坡、虫等昆虫。秋季时,它们产卵,让卵在树枝上、草丛里、泥土里度过冬天。这些的外边有特球的卿保护,不怕寒冷,等到春天来临时,它们的虫就会由来,快乐地到处去玩了。当然,还有些动物是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如苍蝇、蚊子飞进人们暖和的屋里过冬。它们是害虫,在家里看到它们要赶快消天。
小班音乐游戏《大熊山》优质公开课视频+有声课件ppt+教案+音乐大班美术优质课《叶片上的毛毛虫》视频+课件ppt+教案
冬天的树教案篇2
目标
1、知道人们的穿戴要适应气候的变化,能用“厚厚的”“毛绒绒的”“暖和的”等词,形容冬季的服装。
2、能自己动手探索冰的特征,对玩冰感兴趣。
3、初步了解企鹅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4、知道有许多人坚持在冬天里工作和学习,愿意学习,能做到冬天不怕冷。
5、知道要放寒假了,小朋友都要在家里休息了,在寒假里,我们还要过春节。
6、理解故事《不怕冷的大衣》《萝卜回来了》《小熊不见啦》的内容,知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知道冬天多运动身体就会暖和。
7、学唱歌曲《北风爷爷别神气》《小雪花》《小青蛙打呼噜》等,并在此基础上按规则进行游戏。
8、会画“冬天的树”,表现出冬天树木的特征;会按三角形的大小进行排列、粘帖,表现松树的外形。
9、练习边爬边用头顶球的动作,发展爬的能力;练习企鹅步,学习走平衡木、钻障碍物等。
10、按1~3实物卡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能进行3以内数等量配对。
内容与要求:
1、了解冬天特有的季节现象,并尝试根据细节特征,在图画中寻找需要的物体。
2、能手口一致的进行4以内的点数,并能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冬天来了》《雪地里有什么》幼儿手工《冬天有什么》
2、绘画手工材料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1、冬天有什么?
师:小朋友们,冬天来了,你能说说冬天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一样的吗?除了下雪了,结冰了,顶天还有什么不一样的?
2、幼儿操作幼儿用书《冬天来了》将错了的现象用圆圈圈出来。
3、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错误,并一起讨论正确的做法。
二、找一找
1、雪地里有什么?
师:雪地上有一棵漂亮的礼物树,小朋友,请你数一数,树上有几只红袜子?几只黄袜子?几只紫袜子?这些袜子藏在哪里?
2、幼儿操作幼儿用书《雪地里有什么》进行点数,说一说袜子的数量。
3、教师:雪地里还有什么?哦,还有几个大大小小的脚印,小朋友,请你找一找,这些脚印是谁留下来的?
4、幼儿操作用书《雪地里有什么》将脚印和小动物配对。
活动延伸:
幼儿为幼儿手工《冬天有什么》上的雪人画一身漂亮的衣服。
冬天的树教案篇3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④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济南的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②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
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总写)
具体写: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再写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探究: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10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
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
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2、研读赏析
①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②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示例: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3、修辞品味: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4、比较分析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5、互动释疑
进一步提问探讨,互动释疑,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
教师准备: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1、体验反思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归纳五点: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2、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2、作业布置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介绍冬景。
③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冬天的树教案篇4
设计思路:
春天吸引着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了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丽,开展了本次活动《春天的花园》。让孩子蜜察图片、视频等方式,发现平时看不到的一些春天的秘密,从而进一步感知春天的美。激发幼儿对春天植物、动物的生长兴趣。
活动目标:
1、认真观察图片和视频,发现春天的秘密。
2、感知春天的美,喜欢春天,感受自然的变化。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胆探究和实验。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ppt、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 情景激趣
1、 演唱歌曲“春天”。
2、 现在是什么季节?歌曲中的春天太美了,有花,有树,蝴蝶,蜜蜂,还有可爱的小兔子,小朋友你们喜欢春天吗?
二、 观察体验
1、一起看一看春天花园的美丽景色。
2、你看到了什么?
3、重点观察。
1)种子
你们见过种子发芽吗?种子是一下子长的吗?(本文.来源:快思.礁网)科学家叔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机器,这种机器可以把种子发芽长的过程拍下来,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种子到底是怎么发芽的?
小结:花园里种子是一天一天慢慢发芽长的,种子发芽长的秘密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呢,真是要谢谢聪明的科学家叔叔们了。
2)小花
春天的花园里开了这多么多花,你知道这些花是怎么开的吗?接下来我们要认真看哦,看看到底花园里的小花到底是怎么开放的?
小结:有了这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春天的花园美极了!
3)蜜蜂
听,嗡嗡嗡,什么声音?谁来了?猜猜它会在花园里干什么呢?
小结:只要我们认真看,就可以发现小蜜蜂到底在干什么了。
4)蝴蝶
春天里小花的另一个朋友也来了,是谁呢?
小结:蝴蝶姑娘说有了这两对的翅膀,让小花园变得更漂亮了。
4、感知体验
小结:春天的花园里藏着这么多秘密,你们猜猜花园里还藏着谁呢?我们一起看看去!
活动延伸:
春天的花园里,还藏着谁呢?
图片:有蚂蚁、蚯蚓用放镜观察。
活动反思:
还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师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听等多种途径与春天互动,让幼儿能初步感受着自然的神奇、逐步地亲近和喜爱自然,并学习用多种途径表达、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情绪、情感、感知和体验。
冬天的树教案篇5
活动目标
知道冬季的特点和不同动物的过冬方式,幼儿保护小动物。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冬季特点。
难点:知道不同动物过冬方式。
活动准备
课件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幼儿入场,组织幼儿。
2、看课件,观察图片说说看见了什么,是什么季节?导入新课。
基本部分:
1、谈话:冬天来了,气候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会感觉到什么呢?你用什么办法让你不感觉冷?
2、故事:森林里有一些小动物......它们是怎么过冬的想知道吗?
3、看课件,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看到的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4、教师引导,幼儿作答。
5、幼儿保护小动物。
结束部分:
1、 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本课内容,边小结边出示儿歌。
2、教读儿歌。
延伸部分:画出自己心中的冬天景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开展教学活动比较轻松,幼儿也表现得投入、积极,特别是孩子们对动物们的过冬方式非常感兴趣,在观察图片很认真,能把自己所看到的,观察到的说出来,表现得很好,对后面学习儿歌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全都是在孩子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课堂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让孩子做学习活动的主人。课堂效果良好。
小百科:冬季是四季之一,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冬)、十二(腊)月”一共三个月。
冬天的树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现代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他们拥有许多玩具,但常因缺少玩伴而不会与人分享玩具,和别人一起玩。本次活动,让幼儿将自己的玩具带到学校和同伴一起玩,使其体会分享的快乐,并从中激发幼儿交往的愿望,培养幼儿初步的交往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逐步体会家一起玩的快乐。
2、懂得玩别人的玩具,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学习与同伴友好地一起玩。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教学重点、难点
1、玩家家玩。
2、友好地玩。
活动准备
1、每人自带一件玩具。
2、皮球若干。
3、与班老师联系,拟订和班幼儿共同玩皮球的计划。
教学过程
激发情绪,介绍玩具,看别人玩———体验情绪,和同伴玩,和哥哥一起玩———形成理念,家一起玩才快乐。
一、情境??
1、介绍个人的玩具。
(1)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怎么玩)。
教师可让幼儿边介绍边示范,以激发幼儿玩的兴趣和愿望。
教师可边介绍边将玩具归类。
2、玩玩具。
(1)幼儿相互交换玩具,家一起玩。
老师观望不提示,让幼儿自然地交换玩具,相互交往。
(2)讲评
请玩得多的和玩得少的幼儿来做一下情景表演,让幼儿讨论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该怎么办?
老师小结。
(3)幼儿多次交换玩具,家一起玩。
二、情境二
1、组织中班幼儿观察班幼儿玩球。
2、中班幼儿结对子一起玩。
3、两对幼儿在一起玩球,三对幼儿在一起玩球。
4、全体幼儿排成四行练习在操场里滚球。
每个幼儿两腿分开,并排成一纵队。每排第一个是班幼儿,他双手捧,从两腿间往后滚球。最后一个幼儿双手把球接住,并跑到队前往后滚球。以此类推,直到全体幼儿均轮滚发球完毕。
三、延伸活动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都可进行这类活动。幼儿只有在不断的情绪体验中,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
教学思想
培养分享意识是幼儿阶段的重要内容,这次活动通过让幼儿与家一起玩玩具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意识。活动通过介绍玩具、玩玩具、观察活动等形式,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主体验到要与他人分享。但在整个活动中,我在组织幼儿观察班幼儿玩球时,没能指出观察的方法、重点等具体内容,这样一来,幼儿会觉得茫然,看着别人游戏只是会觉得开心,并不懂得去记忆、模仿。
冬天的树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无声之间又一个冬天来了,把秋天的最后一丝余温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怀抱。但是孩子们却没有忽略这些细小的变化,“我说话怎么在冒烟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动不了了!”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对冬天是什麽样的产生了好奇,而关于冬天的话题引来了更多孩子参与其中。于是,我们就本次活动,试图让幼儿在说说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对冬天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
一、活动目标
在说说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节特征,了解动物、人类不同的过冬方式。
二、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亲子完成“冬天的变化”调查表2、教学教具准备:《智趣园》学习光盘三、
活动过程
(一)说说冬天是什么
1、师:现在进入什么季节了?(冬天)冬天是什么哪?冬天有些什么变化哪?
2、幼儿按照“冬天的变化”调查表进行讨论交流重点:关注冬天动物迁徙、人们衣着等方面的变化
3、小结:冬天人们换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游戏:找冬天
1、师:冬天还是怎样的哪?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2、幼儿操作《智趣园》学习光盘中“寒冷的冬天”里“动动小脑筋”模块中的“冬天里”游戏。重点:在众多图片里找出冬天情景的图片,并说说为什么?
3、以散文《冬天是什么》进行小结。
(三)阅读《冬天是什么》
1、请幼儿打开自制图书《冬天是什么》,边看图书边欣赏教师朗诵散文
2、师:冬天是什么?重点:引导幼儿边看图书边根据图书内容进行回答。
3、师:冬天还是什么哪?我们到处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进行延伸活动——续编散文《冬天是什么》)
冬天的树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掌握基本撕纸技能,会用撕出的纸条贴成冬天的树,也可以在树枝上画一些松柏或长绿树的叶子。
2、进一步巩固对冬天树的特征的认识。
活动准备
1、报纸、彩色纸;
2、糨糊、蜡笔、抹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你们见过的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树是光秃秃的,没有树叶了,只有松树最勇敢了,还长着细细的绿针一样的叶子。)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表现冬天的树呢?
幼:画和撕的方法。
二、给幼儿欣赏撕好的冬天的树。
师:你们看,我这个是什么?
这就是用撕的方法撕出来的冬天的树。
(一幅没树叶的“冬天的树”和一幅有树叶的“冬天的树”。)
三、边讨论边示范撕纸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就教你们一个可以用“撕”的.方法来表现冬天的树。
方法(边在黑板上示范):先用笔在报纸上画一个粗粗的树干,树干上面细,下面粗。我们用撕出的纸条当树干和树枝。然后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要沿边用力一点一点地撕。(如果不用笔画可以先折一条痕。)
撕的时候我们要先撕树干,再撕树枝,把它贴在树干上,如果想撕松树或者柏树可以在树枝上画叶子。
树画好了以后要给它画上漂亮的背景,这样一幅“冬天的树”才算完成了。
四、幼儿操作,并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要下去个别指导。)
五、。
把幼儿自己的作品贴在美术区域角,供幼儿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