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应当具备灵活性,以便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最新6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间的关系。会列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3.有机结合地方教育资源、我国在方程史上的贡献等内容渗透健康生活方式,爱家乡、爱祖国的数学文化等积极情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天平)。
(结合课件演示)小明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天平(平衡了)。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50+50=100)
还可以怎样表示?(50×2=100)
2.揭示: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提问:这两个等式左边表示的是什么?右边呢?
它们之间是(相等的)关系。
3.提问:小明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了一只砝码,这时候还能用等式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那该怎样表示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50<100,100>50)
二、认识方程
1.用含用未知数的式子表示质量关系
猜想:为了让天平达到平衡,小芳准备在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物体。如果把把这个物体放下来,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怎样用式子表示这里(指其中平衡的情况)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呢?
学生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指出:真不简单!同学们能想到用字母来表示这个物体的质量。这些字母表示的数咱们事先不知道,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未知数。
感悟:人类能够将未知数用一定的字母表示,并且让未知数平等地参与运算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课件演示,播放录音: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发明了“天元术”,他用“天元”表示未知数。后来数学家们又用各种符号表示未知数。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最早用x表示未知数。这种表示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
交流:三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怎样表示?另外两幅图呢?
(x +50=100 x +50<100 x +50>100)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眼见为实!
这时候,咱们该用哪个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x +50>100)
表达:(放下物体后)为了使天平继续达到平衡,小芳利用砝码进行了各种调整,请你也用关系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x+50<200、x+50=150、2x=200)
2.分类、比较,揭示方程的意义
⑴讨论分类依据
现在黑板上8个式子(50+50=100,50×2=100,50<100,100>50,x +50>100,x+50<200、x+50=150、2x=200),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先自己想一想分类的标准,再和同桌讨论一下。
⑵动手操作
讨论结束后,从信封里拿出8张写着式子的纸条,按照你们的标准分一分。
⑶交流反馈
哪个小组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你的分法?告诉大家,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
展示学生的三种分法
a.按是不是等式分成两类;
b.按有没有未知数分成两类
c.同时按是不是等式和有没有未知数分成四类。
根据分类的标准咱们来看一看每一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①没有未知数也不是等式;
②有未知数但不是等式;
③没有未知数但是等式;
④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⑷揭示概念
揭示:像50〈100、100〉50 、50+50=100、50×2=100这些式子大家都比较熟悉,而x +50>100、x+50﹤200这类式子比较复杂,我们到初中会更深入地了解它。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提问:黑板上另外三类是方程吗?为什么?
3.判断深化理解
出示“练一练”第1题。
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6+x=1436-7=2960+23>708+x50÷2=25x+4
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
4.描述生活
⑴说饮食(以图的形式呈现)(看图列方程)
①萝卜——“如皋萝卜赛雪梨”。
?图示:三只萝卜各x克,共重450克。(台秤)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②三香斋茶干——“只此一家”。
?图示:每袋x元,共4袋。一共24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
③白蒲黄酒——“液体长寿面包”。
?图示:一只杯子200毫升,另一只杯子x毫升,共500毫升的黄酒。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先不出现数字)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大杯的容量、小杯的容量与这瓶酒的净含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给出信息后,提问:根据给出的信息,你会列方程吗?
提问:如果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变一变,你还会列方程吗?(300+y=500)
如果再变一变呢?(z+1.5z=500)
追问: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⑵话运动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录音配合图片文字)
①播放录音(配图):“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张大爷每天早饭后忙完家务,就去休闲广场散步。他每分走x米,经过5分,正好走完400米。
屏幕显示文字:每分钟走x米,经过5分钟,正好走完400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散完步,张大爷就去打太极拳。老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每排x人,共6排。前面还有两名教练示范,一共有62人。
屏幕显示文字:每排x人,共6排,前面有两名教练示范,共62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⑶赏美景
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
①护城河边,有两个著名的景点,它们的历史可悠久了!
?显示文字:水绘园有x年的历史,定慧寺比水绘园的历史长1000年,已有1400年历史。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古城如皋有内、外两条城河环绕,沿着护城河走,你会发现一座座各具特色的桥。
?显示文字:内城河上有x座桥,外城河上有x+5座。一共有29座桥。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如皋的盆景久负盛名,屡获大奖。
左边这一盆叫(层云叠翠),右边这一盆叫(蛟龙穿云)。它们都是名贵的盆景。
?显示:“层云叠翠”盆景的价格是x元,“蛟龙穿云”的价格是它的2倍,一共360000元。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再带你去一览“天下第一大寿星”的风采。很高是吧!小明也正在这里游玩呢!你找到他了吗?跟寿星像比怎么样?
?显示:小明高x米,寿星像总高度是小明身高的30倍还多1米,寿星像高49米。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应用
?课件播放达能佳钙饼干广告视频】
提问:为了创意的需要,广告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据调查,关于饼干本身的一个重要信息却是可靠的。你捕捉到了这条信息了吗?(1包佳钙饼干的钙含量=3杯牛奶的钙含量)
咱们消费者可得明明白白消费!关于这条模糊的信息,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学生提问揭示相关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你能用方程表示三个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结合课件演示)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约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约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约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数的整除下载)
1、口算
6÷515÷323÷7
1.2÷0.324÷2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除尽
除不尽
6÷5=1.215÷3=15
1.2÷0.3=424÷2=12
23÷7=3......2
31÷3=10......1
3、引导学生回忆:研究整数除法时,一个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4、寻找具有整除关系的算式.
板书:15÷3=515能被3整除
5、分类除尽
除不尽
不能整除
整除
6÷5=1.2
1.2÷0.3=4
15÷3=15
24÷2=12
23÷7=3......2
31÷3=10......1
二、探究新知
(一)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
1、整除所需的条件.
(1)分析:24能被2整除,15能被3整除;
23不能被7整除,31不能被3整除;(商有余数)
6不能被5整除;(商是小数)
1.2不能被0.3整除;(被除数和除数都是小数)
(2)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a、被除数和除数(0除外)都是整数;
b、商是整数;
c、商后没有余数.
板书:整数整数整数(没有余数)
15÷3=5
2、用字母表示相除的两个数,理解整除的意义.
(1)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数相除,那么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才能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b)
学生明确:a和b都是整数,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
(板书:a能被b整除)
(2)继续讨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说a能被b整除?(板书:b≠0)
学生明确: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也可以说b能整除a).
3、反馈练习.
(1)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336和121.2和0.4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36能被12整除.()
b.19能被3整除.()
c.3.2能被0.4整除.()
d.0能被5整除.()
e.29能整除29.()
4、”整除“与”除尽“的联系和区别.
讨论:综合以上所学知识讨论,”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二)约数、倍数的意义
1、类推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教师讲解:15能被3整除,我们就说15是3的倍数,3是15的约数.
(2)学生口述:
24能被2整除,我们就说,24是2的倍数,2是24的约数.
1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a能被b整除,我们就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3)讨论: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整数,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在数a能被数b整除的条件下)
(4)小结: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或a的因数).
2、进一步理解约数、倍数的意义.
(1)整除是约数、倍数的前提.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必须以整除为前提,不能整除的两个数就没有的数和倍数的关系.
(2)约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学生明确:约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反馈练习:
a、下面各组数中,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的有哪些?
16和2140和2045和15
33和64和2472和8
b、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a、8是2的倍数,2是8的约数.()
b、6是倍数,3是约数.()
c、30是5的倍数.()
d、4是历的约数.()
e、5是约数.()
3、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4、教学例2:12的约数有哪几个?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12的约数有:1、2、3、4、6、12
(3)练习:15的约数有哪几个?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约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约数是1,的约数是它本身.
5、教学例3:2的倍数有哪些?
(1)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2)汇报、板书:
2的倍数有:2、4、6、8、10......
(3)练习:2的倍数有哪些?
(4)学生明确: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进一步研究整除的基础上又学到了什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约数.
(2)57是3的倍数.
(3)1是1、2、3、4、5,...的约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约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162460
教师说明:一个数可以是另一个数的约数,也可以是某个数的倍数.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1.8能被0.2除尽.()1.8能被0.2整除.()
1.8是0.2的倍数.()1.8是0.2的9倍.()
(2)若a÷b=10,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约数.()a能被b除尽.()
五、布置作业
1、先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约数,再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倍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各写5个)
101336
2、在下面的圈里填上适当的数.
六、板书设计
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探究活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分别说出8、11的全部因数。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照教材第10页的要求完成表格。
2、汇报。
3、思考:
观察所填表格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有的能拼一种,有的能拼两种,还有能拼三种的;能拼一种的对应的因数是1和它本身,能拼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对应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
4、根据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根据2~12各数的因数特点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将2、3、5、7、11这些数分为一类,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
将4、6、8、9、10、12这些数分为一类,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数字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13、51、37、52、93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判断方法。
51、93是3的倍数,所以它们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3,所以是合数;
52是偶数,它的因数还有2,也是合数;
2、13、37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找不到第三的因数,所以是质数。
3、归纳总结方法。
只要找到除了1和它本身外的一个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它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四、探索活动。
教材第11页第1题。
请学生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
教师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发明的,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
教材第11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第2、4、6列除2外,其它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2,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除了3外其它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因数还有3,也不是质数。
第(3)题,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那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那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所以余数只能是1或5。
五、小结。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
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了解顺时针、逆时针的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课前修改:
教学过程:
一、旋转方向
1、观察喷洒的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旋转现象,是怎样旋转的。教师结合钟表上表针的转动介绍顺时针、逆时针转动。
2、拿一把转椅,按不同方向实际转一转,让学生描述旋转方向。
二、旋转90°
1、教师简笔画分步演示喷头顺时针旋转90°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并描述旋转了多少度。
2、再次旋转转椅,分别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转椅是沿怎样的`方向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
说一说
1、观察书中的两组图形,了解书中有什么。教师提出“说一说”的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判断的时间。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三、图形旋转
1、提出画图的要求,并提示画图时要先确定旋转方向,再考虑旋转90°后的位置。
2、展示画出的图形,交流画的方法。教师介绍先确定两条直角边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另一条边的方法。
3、让学生看书中画的三角形旋转90°后的图形。
练一练
1、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判断。
2、学生在书中独立完成,教师辅导后进。
3、先引导学生了解图的特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图案。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