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比大小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看木偶表演,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能听录音边朗读边划指诗歌。 2、认读汉字:"吃"、"给"。能积极参与识字游戏,正确指认生字词。 活动重点: 学习朗读诗歌 活动难点: 能正确地指认新的字宝宝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电影票"(字卡),椅子上贴有与"电影票"相对应的字卡; 2、木偶台一个,小木偶(活动目的:
1、通过看木偶表演,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能听录音边朗读边划指诗歌。
2、认读汉字:"吃"、"给"。能积极参与识字游戏,正确指认生字词。
活动重点:
学习朗读诗歌活动难点:
能正确地指认新的字宝宝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电影票"(字卡),椅子上贴有与"电影票"相对应的字卡;2、木偶台一个,小木偶(狗、松鼠、青蛙、小猫、小鸭、小兔),萝卜模型一个;3、故事录音磁带、录音机、《帮你早读书》磁带、音乐磁带;4、诗歌范文,新字卡:"吃"、"给"。幼儿操作字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识字游戏《看电影》,复习幼儿所学过的字宝宝。
老师高兴地对幼儿说:"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看电影,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守纪律。进了电影院后要先找到自己的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有一个字宝宝,小朋友手中的电影票只要和座位上的字宝宝一样就可以坐下了。"(音乐起)幼儿各自找座位入座,如个别幼儿有困难,可请其他幼儿或老师帮助。
二、基本部分1、看木偶戏《小花狗的萝卜》。
2、引出诗歌《小兔吃了笑哈哈》老师朗诵一遍。
3、请幼儿找出诗歌中认识的字宝宝。
4、学习新的字宝宝:"吃"、"给"。
今天老师要介绍两个新的字宝宝给你们认识,可是这两个字宝宝很调皮,他们要和小朋友们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要请两个小朋友来把他们找出来。(学认新字)5、听音乐传书、翻书。老师放富有节奏、活泼的音乐,幼儿开始传书,传书完毕,老师指导幼儿翻书,跟随录音边划指边朗读。2、3遍后,幼儿听音乐有序地收书。
三、结束部分:
识字游戏《捞鱼》
教师将字卡发给每个幼儿,幼儿手拿字卡做鱼游的动作。教师边用网捕鱼边说:"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条什么字的鱼?"教师问被捞到的幼儿:"你拿的是什么字?"幼儿回答:"我拿的是x字。"游戏继续进行。"好了,玩了半天字,宝宝们都累了,要休息了,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将字宝宝送入筐中。
教师出示一张喝水或休息的字卡,幼儿按照字卡上的要求去做。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2
新一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改版使用,与老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在对"多与少"方面的教学内容上实质没有多大的变动,只是在教学"多与少"的相关问题时,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归类总结,其好处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数学思维。可这一来,不少学生在对"多与少"的理解时,却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高年级中的分数复合应用题,混淆就更严重了),现就此问题作以下一些探讨性分析。
1.简单"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低年级就开始给合"图文"对"多与少"问题开始进行相关的训练教学,当然,这类问题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许会答得津津有味,但要真正理解其中数学量的含义,我想应该没有几个学生弄懂。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小数"),虽然问法不同,含义不同,但在同一个题中都可以用同一个减法算式。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小东有5个苹果,小明比小东多几个?小东比小明少几个?其解答都是用同一个算式:8-5=3(个)。
2.一般"多与少"的理解
进入中年级后,"多与少"的教学内容就更进了一步,我认为在此阶段,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几方面的难度。第一、在数字上稍偏大,学生会列算式,但容易算错;第二、条件比原来要多了,也就是说不像低年级学习时的只有两个量,而现在出现了第三个量,运算过程也多出了一步;第三、给出的条件开始有了转弯,这种新的数学逻辑思维方式,学生一时还不易掌握。例如:(1)甲有1200元钱,乙有8500元钱,甲比乙少多少元?乙比甲多多少元?(像这样只有两个量,学生都知道是用大数减去小数,只是计算难度稍大一点)。(2)小红有70元钱,小华有85元钱,小西有80元钱,小红比小华少多少元?小华比小西多多少元?(此类给足条件的应用题,只要学生多加细心,找准了谁和谁比、问题也会迎刃而解)(3)甲有7个桔子,比丙少3个桔子,而丙比乙又多5个桔子,甲比乙多多少个?(给出的条件有了隐性条件存在,学生就容易产生思维上的混乱了。解答方法:首先求出丙的7+3=10(个)、然后求出乙的10-5=5(个)、最后用甲的个数减去乙的个数7-5=2(个),因此,读懂题意是首要,找出乙的个数是关键)。
3.复杂"多与少"的理解
小学高年级的"多与少"教学,其复杂之处就在于分数应用题方面了,很多学生就会直接求出,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乙或甲-乙,这样的求法就不对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就是未能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3
每次分果时,孩子们都喊着:老师我要大的,每一次我都因势利导拿出一大一小的两个果让孩子们作比较,他们能通过观察比较很快能说出那个大那个小,但当我出示两个一样大的果让孩子们比较时。他们就不知道用语言描述:“两个果一样大”所以在上学期教研课我特设计了此活动,意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2、比较物体的大小,学习描述物体的大小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能找出一样大的物品,并学习描述其特征。
活动准备
1、红色和蓝色的大小盆,大小圆形纸片若干。
2、大熊和小熊图片各一张
3、一些大衣服和小衣服
4、一些碗
5、一些大果和小果
6、用纸箱自制的游戏箱一个,游戏箱有一个大皮球和两个小皮球。
活动过程
一、比较“大”“小”“一样大”
1、教师出示大盆、小盆各一个,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区分出他们的大小,并能说出:红色的盆大,蓝色的盆小。
2、教师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盆若干,请一个幼儿任意取出一个盆,请另一个幼儿取出同它一样大的盆。反复再请一些幼儿上来取盆子
二、操作活动
(一)、出示大熊和小熊图片,让幼儿说出那个大,那个小。
1、教师拿出衣服请个别幼儿找出大衣服给大熊穿上,找出小衣服给小熊穿。
2、教师拿出果请个别幼儿把大果送给大熊,小果送给小熊。
3、教师出示一些碗,请个别幼儿上来找出一样大的碗
(二)集体操作练习
听指令取图形。教师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图形纸片若干,并发出指令,请幼儿拿大圆形、小圆形或一样大的圆形,幼儿马上从桌上拿出相应的圆形纸片举起来。教师的指令可以多样化,,如教师用大和小描述各种实物,可以说“大西瓜” “小苹果”,幼儿拿出相应的圆形纸片。
三、延伸游戏《奇妙的箱子》
玩法:请幼儿把手伸进纸箱中,摸一摸纸箱里有什么。引导幼儿描述摸到的物体形状——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然后,按教师的指令正确地取出大球小球或两个一样大的球。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我的教学目标完成我的教学任务。我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幼儿比较大小一样大,在第一环节出示盆子让幼儿比较大、小一样大时,大多数的孩子能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大盆、小盆、一样大的盆 。在集体操作练习这个环节是突破教学教学重难点的环节,我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绿色的大圆形、一个黄色的小圆形、两个蓝色的一样大的圆形。在操作过程中我清楚地观察到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能力强弱,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参与,但有部分孩子操作目的不明确,这可能我给他们准备的圆形太多,以至导致一些孩子不懂得怎样拿。在第三环节游戏中我进行了一些调整,孩子的兴致最高,通过活动延伸这一环节巩固了孩子对大小的认识,但在摸到物体后孩子对物体的描述还欠佳。在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还得多加强培养。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三个物体。
2、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教学。
2、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发兴趣。
1、师:“咦,我们来听一听有什么奇怪的声音?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呀,原来是一幅漂亮的图片发出的声音,小朋友们看看图片上有谁?(红太狼、灰太狼、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
2、师:“今天,它们要邀请我们豆豆四班的小朋友去青青草原作客,你们高兴吗?”
“嘘!要到青青草原作客,小羊们提出了闯关的要求!我们一起来加油努力吧!”
二、出示幻灯片教学。
(一)出示图3—4,请幼儿在相同的图片中找出谁最大、谁最小,并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
1、第一关(出示图3)
师:“到羊村,我们要经过一片树林,小朋友们,仔细看下,这三棵树中哪棵最大?哪棵最小?
2、第二关(出示图4)
3、师:“现在要闯第二关了,路边上有三朵花,谁能说一说三朵花中哪朵最大?哪朵最小?”
(二)出示图5,让幼儿在不相同的图片中找出谁最大、谁最小,并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出来。
1、第三关(出示图5)
师:“穿过树林,我们来到羊村了。看,谁来迎接我们呢?”(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
师:“它们让我们小朋友看看它们谁大谁小?谁来说一说?”
(三)出示图6—7,让幼儿按照从“小到大”、“大到小”的规律排队。
1、第四关(出示图6)
师:“现在开始闯第四关了,看,灰太狼一家也来凑热闹了,它们也要我们小朋友看看它们一家谁大谁小?谁来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帮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应该怎么排呢?”(小灰灰、红太狼、灰太狼)
师:“我们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的。”
2、第五关(出示图7)
师:“我们要进入第五关了,谁能帮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应该怎么排?”(沸羊羊、喜羊羊)
师:“我们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的。”
(四)出示图8
师:“我们闯关成功了!我们一起来鼓鼓掌吧!但是,喜羊羊还给我们布置了终极任务,完成终极任务才能得到终极大奖!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贴画纸,你们想要吗?”
三、幼儿操作活动:小动物来排排队。巩固三个物体的大小排序。
师:“我这有两组小动物的图片,还有一张标记图,请小朋友帮图片上的小动物们排排队,你可以按照“从大到小”也可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排好后说说排成什么样?”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操作能力
2、初步理解图形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排列规律,并能按图形的大小和形状进行有序排列。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小博士闯关〉、4张橙色图形卡片、5张黄色图形卡片、ppt、三种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玩具(每个桌上一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随音乐"汽车开来了"做律动入活动室。
二、展开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今天天气真好,图形宝宝排队准备做早操了(运用多媒体操作)。小朋友看,他们都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呀?(橙色的)他们的班都有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正方形的、三角形的、还有圆的')从横的方向来看,每一排的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点?(最上面一排的图形宝宝都是最小的,中间一排的图形宝宝都是不大不小的,最下面一排的图形宝宝都是最大的。)每一排的图形宝宝有什么不同点?(他们形状长得都不一样)从纵的方向来看,每一队的图形宝宝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形状长得都一样)有什么不同点?(大小不同)
2、教师小结
图形宝宝的排队规律是:从横的方向来看,每一排的图形宝宝长得都不相同;从纵的方向看,每一队的图形宝宝形状都是相同的,但大小不同。
3、引导幼儿将4张橙色图形卡片分别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小朋友看,还有4个图形宝宝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按照小一班的排列规律,!.星星.!帮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好吗?(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运用多媒体讲解操作
教师运用多媒体讲解操作,进一步帮幼儿理清思路,并让幼儿把自己的操作结果和老师的操作结果进行比较。
5、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第5页〈图形〉,并将5张黄色图形卡片分别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6、启发幼儿比较图形宝宝排列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7、请小朋友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帮玩具宝宝排队
每个桌上都有一些玩具宝宝,他们胡乱地堆在了一起,看起来很乱,小朋友能帮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方阵吗?
每个桌上请一位小朋友说说他们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三、结束:
今天你们不但帮这么多图形宝宝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帮玩具宝宝排好了队,你们真棒!
教学反思
在这教学过程中,幼儿都能积极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能把自己所看见过的物体拿来做比较。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大和小。
2、尝试比较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老师:我们为和“小小”做生日饼,好吗?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4、分享、体验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小小”庆祝生日。
幼儿比大小教案篇8
数学活动:
给“大大”与“小小”送礼物
活动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儿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1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2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小结:
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幼儿送礼物
要求:
幼儿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 教师提供,个别幼儿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 每个幼儿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
(3) 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