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效果,精心设计的教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方向,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眼睛和眼镜的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眼睛和眼镜的教案篇1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内容分析: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像照相机那样的光学仪器,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些实际知识。
学情分析:
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策略方法自学: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预习本课。
教学媒体投影设备,挂图。
引入新课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或者说类似于摄像机)
讲授新课
眼睛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照课本图4—12或利用教学挂图讲解眼睛的结构,成像原理,并可以把它与照相机作比较。
学习过眼睛的构造,学生可以了解眼睛是怎样观察物体的。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了解(生活物理社会)
接着可以问学生:
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透镜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这样就引出了眼睛的调节作用。
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这就是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如果眼睛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疲劳过度,使调节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形成近视眼。
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眼保健知识。近视眼及其矫正照课本图4—14(a)进行讲解。
p91学生活动(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及其矫正照课本图4—14(b)进行讲解。p91学生活动(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让学生仔细观察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看看有什么不同;度数深的眼镜和度数浅的眼镜镜片有什么不同?
物体通过眼睛后成在视网膜上的是一个倒立的实像,但是人的感觉却是正立的实像,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人的眼睛与生俱来就已习惯于这种视觉感受。
课件下载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1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眼睛和眼镜的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从结构上看,眼球非常类似于照相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眼镜的结构,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通过对近视眼、远视眼成因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讨论,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课标分析
了解人眼的成像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有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或多或少有所了解,故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在课前提前搜索、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展示才华的机会多给与他们。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
2.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3.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对比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矫正视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眼睛保健教育
3.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学习重点:人眼成像的原理。
学习难点:利用水透镜探究近(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突破措施: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展示
六、教学资源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激光笔、ppt课件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的一生80%的信息是通过我们的眼睛获得的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带我们领略多彩斑斓的世界,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吗?这节课就来学习《眼睛和眼镜》。
观察结合眼睛的构造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25分钟)
认识眼睛
1.人眼的结构出示人眼结构图片,对照图片请同学们说出眼睛的主要结构?教师强调:晶状体、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人眼成像的原理: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人眼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1.提出问题:人眼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教师图片展示
2.实验探究探究内容:利用水透镜体验眼睛是如何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实验器材:水凸透镜,光具座,光屏
1.实验步骤:
(1)利用水透镜在基础曲度下使发光体成清晰的像。
(2)将发光体远离水透镜,调整水透镜厚度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3)将发光体靠近水透镜,调整水透镜厚度使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
2.结论:
(1)当看远处物体时,将水抽出,水透镜变薄,像变清晰。
(2)当看近处物体时,将水注入,水透镜变厚,像变清晰。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提出问题: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成因成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远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实验探究内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实验器材:水凸透镜,光具座,光屏活动1:近视眼的成因实验步骤:
(1)利用水透镜在基础曲度下使发光体成清晰的像
(2)将水透镜中注入一些水,让水透镜变厚,观察像是否变的模糊。
(3)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结论:(1)近视眼患者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
(2)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活动2:近视眼的矫正
实验步骤:
(1)向后移动光屏恢复水透镜成近视眼时的状态。
(2)在水透镜前方添加透镜直至像再次清晰。结论:近视眼患者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教师图片展示矫正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近物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三)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1.提出问题:远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图片展示成因2.实验探究探究内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实验器材:水凸透镜,光具座,光屏
活动1:远视眼的成因实验步骤:
(1)利用水透镜在基础曲度下使发光体成清晰的像
(2)将水透镜中抽出一些水,让水透镜变薄,观察像是否变的模糊。
(3)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结论:(1)远视眼患者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
(2)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面。
活动2:远视眼的矫正
实验步骤:
(1)向前移动光屏恢复水透镜成远视眼时的状态。
(2)在水透镜前方添加透镜直至像再次清晰。我的发现:远视眼患者需要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四)保护视力的方法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视力课堂小结: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
观察投影说出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睫状体、晶状体、瞳孔、视网膜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小组交流展示答案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及对实物感知,养成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物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增强动手的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巩固练习(5分钟)
导学案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当堂完成,教师现场答疑解惑
巩固课上学习知识,做到堂堂清。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4节眼睛和眼镜
一、眼睛
(1)结构: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
九、教学反思
发掘学生形成近视眼的主要原因,例如长时间在光线太强或光线太弱的情况下看书;学生看书的坐姿不端正导致看书的距离太近;学生长时间关注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不合理饮食等都有可能造成近视眼。应该怎么做?可以经常做眼保健操、眺望远处的物体、佩戴防蓝光的眼镜、端正坐姿让眼睛离书面的距离30~40cm左右,注意合理饮食。
眼睛和眼镜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眼睛和眼镜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2.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3.培养学生跟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4.使学生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
(2)知道用实验解决问题。
2.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大家都知道,眼睛是认识世界的窗户,如果眼睛瞎了,你们想象一下你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甲:我们将看不见任何东西,整天在黑暗中摸索,很痛苦。
生乙:我们无法看书、写字,只能用手触摸盲文,用针刺出盲文代替书写。
生丙:我们将看不见蓝天、白云,过马路也不方便,将看不见同学的笑容。
师:眼睛瞎了,是很痛苦的。有的人先天就是瞎子,有的人因事故或疾病眼睛瞎了,我们健康人在生活中应该关心、爱护盲人,特别是过马路时要主动为盲人带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辈子就只有一双眼镜,平时大家要注意用眼卫生,好好爱护自己的眼睛,每年的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眼睛与视力矫正。
板书:第六节眼睛与视力矫正
二、新课教学
1.眼睛。
提出问题:
师:对于眼睛,大家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我想知道眼睛是怎么看见物体的?
生乙:我想知道眼睛的构造。
生丙:我想知道眼睛变成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眼镜,老花镜是怎样矫正近视眼、远视眼的。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以上这些问题这节课我们都要逐一探究。人眼的构造大家在生物课上学过,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人眼的构造由外到内是: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
教师出示眼球构造挂图或课件演示。
师: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49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大家想一想眼睛看物体与什么类似?
生:与凸透镜成像类似。
师: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来看,眼睛看物体相当于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哪一种?
生:相当于物体距离凸透镜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板书:(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像
师:请一个同学在教室的最前排和最后排看黑板上同一个“大”字。
小明同学在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大”字,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知识,远近不同的物体成的像的位置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网膜(光屏)要不断移动(即眼球在不断变化用气球模拟),请大家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在变?
生:不是眼球在变,只能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
师:对。其实眼镜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改变焦距(即调焦)。
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50正常眼看远处物体和正常眼看近处物体动感、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
板书:人眼看远近物体原理: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2.视力矫正。
师: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这是大家切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请大家先自学几分钟。
课件演示课本p68图4—51(a)近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前,(b)老花眼和远视眼将像成在视网膜后。
演示实验:用几个有不同焦距的凹透镜在凸透镜作为眼镜片,一个光源和一组眼睛模型如课本p69图4—52来探究视力矫正的方法。
模型中的凸透镜相当于晶状体,烧瓶后壁相当于视网膜,着色液体则表示玻璃体。
用光束照射每个眼睛模型,让学生根据光束聚焦位置确定出每个模型代表的是哪一种眼睛。
生:a是正常眼,b是近视眼,c是远视眼。
(1)探究近视眼的矫正。
师: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亡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为了能看清物体应在近视体眼睛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演示:放一个凹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前。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凹透镜。
师:换——个什么样的凹透镜?
生:换一个更凹的凹透镜,即焦距更短的凹透镜。
师:怎么判断?
生:用手摸。
演示:用一个焦距更短的凹透镜可以使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师:町见要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
板书:(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师:近视眼还有其他方法矫正吗?
生:激光治疗。
师:介绍激光治疗的原理。
(2)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师: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面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为了能看清近处物体.应在远视眼前面放一个什么镜?说出根据。
生:应放一个凸透镜,因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演示:放一个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后。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凸透镜。
师:换一个什么样的凸透镜。
生:换一个更凸的凸焦镜,即焦距更长的凸透镜。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长的凸透镜,光还是会聚在视网膜的。
师:怎么办?
生: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凸透镜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演示:换一个焦距更短的凸透镜,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板书:(2)远视眼矫正:配戴凸透镜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3)眼镜的度数。
师: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f表示,即f=。
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f==2m-1
如果远视很严重,眼镜上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倒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m-1,它的焦距是l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近视眼和远视眼患者应到有关的眼科医疗部门去检查,请眼科专家诊断应戴什么样的眼镜,如果配制不好,会加剧视力下降。
3.如何卫生用眼,做好眼保健操
师:正常眼、近视眼的同学平时应如何做到卫生用眼?
生甲:不要长时间连续用眼,要注意休息。
生乙:要讲究卫生,毛巾要勤洗、勤晒。
生丙:要经常做眼保健操。
师:大家讲得很好,下面请大家在眼保健操乐曲声中做一遍眼保健操。
课后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眼睛的构造,人眼视物与凸透镜成像一样,知道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平时应注意保护眼睛。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进行评估。
眼睛和眼镜的教案篇5
一、活动过程
1、上课、听课。振华上课,呈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备课组长观课。
2、集体评议。吕老师组织评课。备课组长根据看课提出自己的意见,多数教师从某个教学环节或教学内容说起,能够发现课堂上的一些问题,缺少明确的教学建议。
3、内容培训。备课的程序和内容指导
1)教学内容分析——提问两位教师,分析本课内容。
认识本课是一节知识应用课,本课教学内容是眼睛的视物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透镜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本课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视物原理,成像与焦距有关),应用了透镜的会聚发散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在成像的位置的确定上两条路线透镜的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综合性强。
2)教学目标分析——提问教师(刚结束教育技术培训学员)从哪些方面分析(ism分析法型)
具体从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的布鲁姆分层分析。明确这节课的知识目标层次、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都是在“知道”的层次,但是结论的得出要经历领会透镜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实现,还要经历分析成像的原因(分析能力),矫正近视远视的办法(综合能力),所以在能力要求上较高。在怎样的活动中学生才会容易的学会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的体验?需要情感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
3)学情分析——提问教师初二学生的特点,本课中学生学习的'障碍?
照相机成像和眼睛成像之间的联系、凸透镜成像和眼睛成像之间的联系。模型和实物、模型和模型之间形成联系,对初二学生来说比较难,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身就比较难,这节课属于应用就更难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简、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都是本课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4)教学方法和策略选择
.......
4、研究问题:
本课的重点眼睛为什么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设计演示实验,制作水透镜
本课重点近视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体现出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知识联系,显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5、分组研讨:参与教师分成三组分别研讨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
6、小组汇报
二、活动总结(提供给教师,分组完成任务)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要点
1、突破难点:眼镜视物。演示形象直观,能够引起学生的对于眼睛视物和凸透镜成像的联系。
演示实验:模拟人眼睛成像
教师准备:
1)需要制作水透镜,多次实践,确保成功演示成功
2)演示的步骤有助于学生的接受
3)设计讲解词。有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2、突出重点:近(远)视眼及其矫正
小组活动:近(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教师准备:
1)器材的准备
2)活动达成的预期目标
3)活动的流程设计
4)小组活动任务设计
5)小组活动评价设计
6)小组展示的预计与评分
3、板书设计:
完整呈现本课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有助于于学生理解的版图版画——成因动画效果直观
简单的分析的过程——
…..
4、教学设计关键
1)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本章的整体框架下理解本节内容——本课属于知识应用的教学,突出新旧学习之间的联系,能力要求较高。显性的知识内容:知道人眼视物原理、近(远)视眼及其矫正。隐性(已有)的知识内容:透镜的作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因素
能力要求:分析能力——人眼视物;综合能力——近(远)视眼及其矫正;实验能力——凸透镜成像实验的发展(成因的猜测,矫正的方法、验证的实验步骤);小组合作能力
2)体现出教师对于学情的了解:
初二的学生理性思维较弱——突破方法:学生游戏情景将实际与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容易进入学习过程
分析综合能力也较弱: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师的讲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
3)体现出教师的设计技巧:每个环节紧紧相扣不孤立,各环节的之间的语言进行设计
5、设计技巧:
通过学前分析(内容分析、目标分析、学生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框架,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策略。
在选择方法策略、以及制作过程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搜索整合利用。
技巧:参看多个教学设计,列出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设计种采取的方法,择优、合适的纳入到自己的设计框架中。
三、活动反思
本次研讨活动,前半部是教师自有发言,好处是能够看看出教师的听课的状态和水平,不足是不能结合本次研讨的目标——形成优化的教学设计,研课值达到了建构出框架,具体设计没有形成,研课的活动后移一个环节,还要在后面几天形成设计。
观课前需要提出明确的观课任务,促进观课者积极思考。一开始就按照教学设计的框架进行听评课,研讨时目标定位,针对性强,也能促使活动目标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