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春日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春日教案篇1
教学准备: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江南春》,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诗《春日偶成》。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里,北宋诗人程颢(出示程颢图片,注音hào)踏春郊游,由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师:听了老师的叙述,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出题目的意思吗?(提示:春日:春天里的一天,偶:偶然,成:写成)
生:春天里的一天,我偶然写成了一首诗。
师:程颢偶然写成的这首诗后来竟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经典名诗!它的魅力何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欣赏它。(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板书:读准)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正音。
师:古诗是有节奏的`。(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范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它读顺。(板书:读顺)
指名二三个学生朗读。齐读。
师:这首诗你能读懂吗?确实有难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字词解释,借助插图,思考这首诗的意思。(出示:近午天:接近中午,傍:靠近,随:沿着,过:来到,川:河流,时人:当时的人,识:知道,余:我,将谓:可能会说,偷闲:偷懒贪玩。)(板书:读懂)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桌可以交流。
师:同学们,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
师: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都说出来?
学生试说,教师注意引导和纠正。(淡淡的云飘浮在天空,轻轻的风吹拂着大地,时间已接近中午了。我靠近花丛,沿着柳树,来到了前面的河流边。当时的人不知道我心中的快乐,可能会说我像少年人一样偷懒贪玩呢!)
师: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但还不够,我们还要将这首诗读透。(板书:读透)
师:各位同学,现在你就是程颢,我想请教一下,你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些春景?
生:云、风、花、柳、川(板书:云、风、花、柳、川)
师:(动情描述,并配以图片和音乐)白云淡淡,春风轻轻,日光和煦,百花吐艳,绿柳垂条,碧水悠悠。程大诗人,你披花拂柳,穿行其中,应该很舒畅吧!你能带着这种舒畅的感觉吟诵你的前两句诗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
师:除了这些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美景?你是诗人,不要只说一个词,能不能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学生描绘春景,教师予以引导和评价。
师:哦,原来程大诗人看到了这么多美景。(出示春景图)欣赏着这样的美景,你心情如何?诗中有反映吗?(余心乐)(板书:乐)那请你带着愉快的心情再次吟诵一下前两句诗。
生再读诗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师:同学们,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会做些什么?(要求将连动句说清楚说具体)
生1:太开心了,我编了个柳条帽子戴。
生2:我也很开心,我欣赏花朵上的蝴蝶了。
生3: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在河边逗小鱼和蝌蚪玩。
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表演出来!
师:你们真有意思!诗人程颢是个大学问家,整天忙着做学问和讲课,今天难得有空出来,看到如此美丽的春景,他也做出了像你们一样的举动。那些在地里劳动的庄稼人、在河边洗衣的姑娘们看到这样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做出这样的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他们会说什么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诗人介意别人对他的议论吗?(这从他脸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但如果老师让你替诗人解释一下,你会怎么说?
生:乡邻们,我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因为我看到美丽的春景心中快乐呀!
师:由此可见,作者写乡邻们对他的议论,实际上是为了突出自己心中的——快乐!(指板书)谁能快快乐乐地读一读这两句诗?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师:程颢在这首诗中先描写了美丽的春景,(板书:写景)再抒发了快乐的心情(板书: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我们再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齐读。
师:优美的诗篇应该储存在大脑里,请读熟这首诗。(板书:读熟)
指名有感情地背诵,齐背。
师:课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现代的记叙文,题目就是《春日偶成》改写,看谁写得好!(板书:读写)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读准
写景:云、风、花、柳、川 读顺
抒情:乐 读懂
读透、读熟、读写
春日教案篇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squo;千里莺啼绿映红squo;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squo;千squo;应做squo;十squo;。盖squo;千里squo;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squo;莺啼绿映红squo;耶?余谓作squo;十里squo;,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光有酒旗,为什么没有提到酒店呢?风吹着酒旗,为什么没有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它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什么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确定。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呢?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在诗中,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这是很好的诗句,但是,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得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
既然意象浮动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练,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样呢?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练是精练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春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春日》、《游园不值》描绘的春日美景。
2、学会屐、苔、扉三个生字,理解胜日、寻芳、等闲、万紫千红、苍苔、柴扉、春色满园7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两首古诗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4、会背诵两首古诗,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发挥想象,说一段话。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发挥想象,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山行》、《江雪》等古诗,这些都是唐诗,是唐代诗人的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春日》和《游园不值》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
2、媒体出示古诗《春日》原文。
⑴诗歌的'题目叫《春日》,顾名思义,是指春天的一个日子。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这首《春日》。
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热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板书:解诗题,知诗人。)
⑵学生自己轻轻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自己读通古诗,读准字音。
全班齐读,教师就朗读中的错误进行纠错指正。
⑶说说你读了这首古诗,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地方是不明白的?
你能通过看注释,从词语手册上找正确答案,同桌之间讨论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
学生自由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⑷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且说明解决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媒体出示答案。
⑸你能根据字词的意思,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吗?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板书:解词连句知大意。)
3、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共同欣赏。
教师提问:你能用在《春日》这首诗里学过的诗句给这幅水墨山水画题款吗?譬如说,叫它《万紫千红总是春》图。
请你说说,你为什么这么题?
这首诗里,哪几个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你能用喜爱的语气,朗读一下整首诗吗?学生自由练习,指名学生朗读。
媒体出示朗读节奏提示,教师指导朗读。
全体朗诵。
(板书:展开想象悟诗情。)
4、小结学习方法:(指示着板书)刚才,我们按照这三个步骤学习了诗歌《春日》。
提出要求:接下来请你按照这个方法来自学一下诗歌《游园不值》。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善于结合课文中的注释来理解课文,还要学会使用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如果你有问题不能解决的话,可以和周围的小伙伴讨论讨论。
5、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6、检查自学效果
⑴、说说诗题的意思,介绍一下诗人。
⑵、媒体出示诗歌原文,教师指名学生说明词语意思和诗句意思。
⑶、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析。
媒体出示朗读节奏提示,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自由练习朗读,齐声有感情地朗诵。
7、媒体出示《游园不值》图,和课后第二题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的想象,说一段话。
学生自由准备,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评析。
8、总结课文:今天我们学习了《春日》和《游园不值》两首古诗,不但感受到了大自然美好的春光,更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意味深长的神韵。除了这些,你还有什么收获?
9、作业:把根据《游园不值》情景所说的一段话写下来。
春日教案篇4
古诗两首《江南春》反思: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结合起来。《江南春》就是将春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诗,可以读出诗人用“春”创造出一种“责任”。它不能非常透彻地讲给学生听,也许我们不能借古说今,但背诵这首古诗,积累这首诗,给予学生不应该是单单一首诗,应该把思想还给学生。杜牧看到这一切,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虽然我们不能告诉学生这么多,但通过点拨引导现在的学生做个有思想的人。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再让学生找一找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这样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就容易了。
古诗两首《春日偶成》反思: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我教此课,引导学生在大体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看图朗读、听音乐朗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反复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边读边想像,让学生真正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领着孩子们走在松软的土地上,感受春光明媚,沐浴在充满暖意的大自然中,来一起背诵描写春天的古诗,是不过的了。我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春天的诗,来朗读、背诵,效果非常好。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教案篇5
这是学生第二次集中学习古诗。这五首诗都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的。教学时要调动学生已有的诗欹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丰富倩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我国古代诗歌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力。
[教法学法]
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曹操、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五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臣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在上一个单元学过他的一篇文章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舂夜喜雨》《绝句》杜甫
(5)曹操由学生点评,要肯定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朗诵曾经学过的以上诗人的诗句,读得好可示意学生鼓掌鼓励,激发诵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赏析《江南春》
茌江南舂天的大地上,黄莺欢快地歌唱,绿树丛丛,映衬着盛开的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所有景物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怎么7下起了春雨,甫朝留下的许多寺庙,笼罩在烟雨蒙蒙中,楼台亭榭,在烟雨中掩映,时隐时现。
2•学生阅读《江南舂》,思考:
[问题一]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问题二]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诗中描写了莺、绿、红、水、村、山郭、酒旗下寺、楼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无哏贷美和向往之情)
(四)作业
i•抄写五首诗。
第二课时
(一)齐诵五首诗
(二)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i•揭示标题,划出标题停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提示: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将诗人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奠大的精神慰藉。将月亮人格化了)
[问题二]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三)教师范读《望岳》
1•介绍泰山。
泰山,属五岳之首,主峰海拔1524米,舂秋时的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山中还会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如此美景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看那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的景象。
2•讨论、探究。
[问题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感受得到?(要点提示:登岳)
[问题二]由此首诗,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具有俯视一切的雄混气概)
(四)赏析《观沧海》
i•教师结合图画讲述:一个人登上一座山石,面对着波涛翻滚的大海和海中树木茂盛的山岛,看着一轮红日仿佛从海面升起。如果此时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战事连连告捷,正挥师北征,他会作何感想呢?
(2)学生自由发言:具有(心胸开阔、雄心勃勃、野心勃勃、一统江山、囊括宇宙、称霸天下¨予肯定)。
2•诵读全诗。
3•合作探究。
[问题一]诗中哪些句子写景?哪些句子抒情?
[问题二]其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要点提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银河代表宇宙,可它们似乎就在大海里运行,从波涛中涌出。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像融为一体,绘摹出大海万千气象和吞吐星辰、囊括宇宙的气魄)
(五)默诵《登飞来峰》
[问题一]与《观沧海》相比较,二者在写法、结构上有何相似之处?
[问题二]点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要点提示:表面意思,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深层含义,有成就大事业的胸,才能不畏惧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六)作业
背诵五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