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挑战性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历史优秀教案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理解改革的意义。
2、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你听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这首歌吗?歌中唱道:“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内容?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
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学习探索】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2.右课本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二)自学探究:
1、 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
2、 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
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2.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liuxue86.com
(二)自学探究:
1、 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
2、 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
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课后习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建国时期
4、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了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6、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时间及标志是
a.1949年——南京解放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1年——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
7、毛泽东的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你认为在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是指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合作化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标题通常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是事件的概述;主体是具体事件的介绍。能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别指出相关部分,划出主体部分层次,并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新闻报道要遵循真实、及时、准确的原则。
2.学会阅读新闻。读标题,能迅速抓住主要内容;读导语,能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内容概述);读主体,能细致全面了解新闻内容。
3.尝试新闻的写作。
4.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3.主体部分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难点)。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听读、默读、朗读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课前准备】
1.自我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背景材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报纸。
3.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收集校园内新近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人民生活幸福,祖国繁荣富强,在改革开放的的年代里,流水发出了欢笑,山岗也变得年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巨人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可是,我们怎能忘记那过去的一页,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景。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从朗读中听出了哪些信息?(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_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_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怎样处理才能读好这则新闻?(讨论、交流)
明确:
朗读时应庄重,平稳,略带喜色,标题要读出气势;语速不宜过快,也不宜过慢;要注意标题、导语、主体部分之间及主体部分三个层次之间的停顿。关键在于把握节奏,并作好如下处理。
①“冲破”“横渡”“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胜利的豪情。
②“封锁”“控制”“切断”“歼灭”“击溃”应干脆利落的重读,读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③“不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学生两两之间对读与互评。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情感和气势。
3.推荐2名学生代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就这两位同学的仪态、表情及朗读质量进行评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默读,了解新闻的结构
1.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
①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用一小段(几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③用一大段(几小段)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画出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并指导学习新闻的方法。
板书:
标题——提要(迅速了解)
(主标一般是主谓短语。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概述(较详细了解)(新闻要素)
主体——扩展(更细致了解)
标题是对导语的概括,导语是对主体的概括。
3.从准备的报纸中挑选一则新闻,运用课内学到的新闻知识,进行浏览、粗读和精读,进一步辨别新闻的结构,了解新闻的特点。
五、咬文嚼字,体会新闻特点
1.思考:
①把标题改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长江”或“人民解放军几路大军横渡长江”行不行?(真实)(准确)
②这则新闻写完了,先不发表,等渡江线役胜利了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用“胜利”二字了吗?(及时)
2.找语言因素进一步体会新闻的特点。
①电头(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②时间(及时、准确)
③数字与地名的组合(准确)
……
板书:新闻的特点------真实、及时、准确
六、合作探究,质疑释疑
1.预设
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能有:
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哪个层次写得最详?那个层次写得最简略?这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可结合渡江战役示意图指出三路大军渡江的起讫点及进军情况)
2.在探究释疑的基础上,适时揭示背景。
(1)明确
文章依次报道了中、西、东三路大军的战况,其中东线写得最详。首先敌人投入兵力多,“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对中路军所遇敌情写得简略。因为重大的国内外新闻,往往具有连续性,因此不宜孤立地一篇一篇去读。在毛_同志亲自写的这条消息之前,还有多条消息报道大军渡江的。其中有一条主要报道了中路军战况,所以写得简略。
三路大军之间有时间上的衔接,渡江部队的衔接,内容上的衔接(在写到西路军时,中间又插上一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将二者衔接起来)
(2)背景新闻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二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_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七、回顾小结,畅谈学习感受
1.关于新闻知识的
2.关于对战争认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八、结束语
毛_同志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40年代炮火连天的日子。学习这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了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这对于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成长在和平环境中的新一代人,无疑是一次战争的洗礼。此外,这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_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九、课外校园新闻写作
根据“校园采访”活动收集的材料,写一篇新闻报道。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_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三第十三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下面来介绍一下本课的说课流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通过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作用和学生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制定相应的学流程,最后是我的教学反思。
我们高中历史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就开始了模块化专题式的教学,而必修三正是高中必修三大模块的文明史部分。本课位于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承接了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启发了本单元下面两课《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同时又与上一个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对比,也与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相呼应,所以本课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在内容上就是围绕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来展开的,在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的背景下,主要讲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以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主张,侧重点不同,他们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根据课标要求的分析呢,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难点是理解思想家的观点并进行评价,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我们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的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的能力,掌握阅读、分析、方法,而且他们在必修一中已经学过有关雅典民主政治的知识,对于理解本课的内容有帮助。但由于他们还没有学习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本课中几位思想家的观点和人文主义的内涵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学生兴趣也不是很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是本节课要关注的点。
在新课导入中我选取了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希腊神话中的“神”在形象上和性格上具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得出具有人性化和人形化的特点,通过小故事能够让学生将抽象的人文主义思想转变为具体,在导入中就感性地初步认识人文主义。并从导言入手选取了泰勒斯和赫拉特利特的名言,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主要关注对象的变化是从神到自然,那关注的下一个对象就是由自然到人,由此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需要识记的知识是三个子目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这些知识是需要学生重点记忆的。在这里我采用的是表格法,让学生自主地在课本中找出关于他们的主要观点来填写这个表格,将琐碎的知识点用表格的形式表现,使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梳理本节课知识。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4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 ,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 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勾画出他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用五到六个字归纳洋务派学习西方有几大措施。
(学生看书后回答:办军事工业、办民用工业、办近代教育、建近代海军)
课堂讨论:全班分为四个大组,各专题研讨一项洋务运动的举措;各大组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各项任务,各小组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
第一小组问题有:(军事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简表;
②观察江南制造总局炮厂图,分析和大刀、长矛等传统武器的手工制造相比,这些军事工业大都采用了什么生产?
(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洋务派首先从军事工业做起鲜明地体现了这场运动的哪个目的?(强兵)(再回答第二问,点对比图)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看到机器生产开始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是中国人主动地在传统生产技术上做出的重大变革。所生产新式武器改变了洋务运动前清军以冷兵器为主的局面(点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
到70年代,洋务派发现要维持军事工业的运转还要解决资金、燃料和原材料等来源的问题,所以又创办了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我们来看第二小组的完成情况。
第二小组问题有:(民用工业)
①合作完成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简表;②结合“小字”内容思考,开平矿务局的煤发挥了什么重要作用?(表格采用师生一问一点的方式,然后问其他同学有无异议。)
关于第二个问题,老师给出了一段补充材料。(点出)
轮船招商局和汉阳铁厂在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方面也曾经功不可没。(点出)
总结指出:(点出)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采用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技术,这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
第三小组问题有:(教育)
①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具体做法? ②结合七年级学习的八股取士的考试内容和目的比较,洋务派的教育举措有哪些新变化?(点出对比图)
(师生交流时注意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途径、目的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儒学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第四小组问题有:(海军)
①洋务派共创办哪几支海军?②创办海军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什么目的?(点出海军对比图)洋务派发展海军同样体现了强兵的目的,这也是清政府对海防态度发生的重大转变。
思考:洋务运动在中国持续了30多年的时间,它最终有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呢?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遭遇思考并得出结论。(点出问题)
(学生回答:没有实现,追问为什么,展示时间轴突出洋务运动后的重大史实,指出甲午战争的惨败与影响)
(自由讨论)洋务运动没有如愿地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那我们又应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呢?老师给出当今史学界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主要观点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大家可以讨论后表明你的态度,你支持哪一种?
当今观点:
a、彻底否定,没有价值
b、全面肯定,无可挑剔
c、虽然失败,但作用明显
(学生做出选择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选择的原因。在互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内容的学习加深理解。)
老师是赞成c项的,因为这是一种公正全面的评价。我们也可以看看教材的说法……,下面再请同学们看一段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自己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师总结: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用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点出小结提纲)我们今天系统地学习了洋务运动,同学们根据这个提纲,再到课文上去落实一下相关的知识要点。(2分钟)
总结和评价:
1、讨论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就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且不能解决问题;
2、分组是最大的问题,小组多的话,难以控制课堂纪律,组少的话,组员人数多,一些调皮的学生是在滥竽充数。
历史优秀教案范文篇5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