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8篇

时间:2024-05-18 作者:loser

教案应当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写教案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它是教学的基石和保障,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8篇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在“数学乐园”的游学活动中,复习巩固20以内数的序数和基数。图形和位置。使学生体验到我们日常游戏活动中,也有数学存在,并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复习并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及顺序有关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小,对游戏、实践充满兴趣,根据年龄特征,将所学知识藏于活动、游戏中,学生兴趣高,真正在玩中学。

3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

难点

复习并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及顺序等有关内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数学乐园

一、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游戏,愿意吗

二、复习运用知识

1、出示数学乐园的全景图。

这是数学里最有意思的棋,你们觉得要玩好这个游戏要先知道什么

2、说明游戏规则。

我赢了我先走。按①、②、③……⑦顺序走。谁先走到终点谁获胜。走到每一格都要答题,答对了才能停在那里,答错了可要后退一格哟!

3、师生示范游戏。

明白了吗想玩吗4、分左右组竞赛开始玩游戏。

活动??

复习0~20数的认识

①(出示数字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

②6﹣4﹦2

③6个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吗

④19﹣9﹣4﹦6

⑤星期一的前一天是星期几

⑥电梯中的号码12表示什么

⑦大于4小于10的数有哪些

⑧16的前一个数是什么后一个数是什么

⑨19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⑩10﹣5﹣5﹦0

活动二

送信游戏

复习了数的组成之后,我们要利用他们来做一些加减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下面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活动三

数数

其实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看,今天,我们就在生活中发现了问题。这节课,我们在“数学乐园”里玩了很多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

运用到了我们以前过的数的认识的知识,有哪些的呢(用贴花瓣的形式来展现这些知识点的关系)这些都是关于20以内数的认识的一下知识,以后,我们还会学习百以内、甚至更大的数,都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的。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心吗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的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数学乐园的花朵会开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漂亮。就一定能成为“小小数学家”。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师:嗯,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是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的确了不起!(板书:用途)还有其它分法吗?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6+2=8

10-1=9

5+4=9

10-1-1=8

3+4+2=9

3+2=5

9-1=8

5+2+1=8

9-4=5

9-2-2=5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 能力目标:初步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2、初步探索百数图中的排列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100倒数到50

2、看计数器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教师拨数,指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原因。“你是怎样想的?”

想:先从十位看起,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就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的,则这个两位数就大。

(二)新授:

1、教学例七:

(1)教师出示幻灯片(百数图)

(2)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教师举个例子,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横看、竖看、斜看)

特点:

①第一横行的5个数都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都是单数。

②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③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学生动手独立填写表格。

(4)再观察,这个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2、练习: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如:“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

3、按要求38页,给指定的数涂颜色。四人小组讨论还发现什么新规律?

3、比大小。

(1)十位一样的数比大小。

课件出示计数器,学生分别说一说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再比较大小,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师小结方法。

(2)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并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集体订正。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继续巩固“凑十法”,能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

2、在观察、交流、比较中的活动中,理解并会运用“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计算规律,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学习中不断获得自信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和“凑十法”等,其中“凑十法”是进位加法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它具有规律性强、易于理解、过程简捷等特点。即体现了十进制记数法的优越性,同时也是后继的学习的基础。

通过前测发现,一些学生能正确计算8、7、6加几,但在访谈中发现学生是在学前经过了家长的反复训练,只是能知道计算结果,不明白计算方法,属于机械的计算。

重点难点

逐步脱离实物正确口算8、7、6加几,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

1.师:比一比看谁算得快。(复习数的组成)

2.今天我们一起乘车去公园,看看谁能准确的算出车票上的结果?

选择9+4借助摆小棒说明计算方法?

活动2【讲授】从具体到抽象,真正理解计算方法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大家看,汽车来到了公园门口,这里有许多人在等着买票,你们知道共有几个小朋友吗?应该买多少张门票呢?(出示主题图)

(2)生汇报并交流。你是怎样知道的?

①数的②接数法③8+5

2.动手操作,理解计算方法

8+5该怎么算呢?把你的想法用学具摆摆,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填写框架图,再现计算方法。

4、回忆,形成表象

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8+5的计算方法。

活动3【讲授】脱离实物计算,体会计算的多样化

1、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抽象出算式。

师:到了中午,同学们都饿了,大家一起来到快餐厅,(课件出示:一些食物及售价,由教师介绍。)

师:如果每个人可以买两个食物,你最想买什么,你知道一共要用多少钱吗?怎么列式?请你把算式写在纸条上。

教师将学生写的算式贴在黑板上(贴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大数加小数的算式,一组是小数加大数的算式。)

2、自主探究,感受多种计算方法。

师:你会计算哪道题?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教师分以下几个层次教学。

(1)重点说“凑十法”,体会凑十法既可以拆大数也可以拆小数。(板书框架图)

(2)感受“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的计算规律。

学生先计算一个大数加小数的题如9+8,说明计算方法,这是学生的计算应该完全脱离开实物。然后再从黑板上找到8+9的算式,问你能很快地算出结果吗?用的什么方法?把两个算式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最后找出有同样规律的一组算式。

(3)任选一道题,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填一填。

(1)比8大2的数是(),比7多4的数是()。

(2)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数是()。

(3)17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2、直接说出计算结果。观察左右两边的算式能发现什么?

7+4=6+5=

7+6=8+7=

5+6=8+3=

7+8=6+7=

3、在○里填上“”>“<”或“=”。

6+9 ○ 16 18 ○ 8+8

7+8 ○ 8+7 7+5 ○ 7+6 8+5 ○ 6+5

4、老师也有一些购买食品的方案,请直接说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食物1食物2总价钱

8元9元8+9=

8元8元8+8=

8元7元8+7=

8元6元8+6=

8元5元8+5=

8元4元8+4=

活动5【活动】课堂小结,知识延伸

1、小结:同学们,今天表现棒极了,那你们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

2、拓展:请大家回家完成一项任务,如果你的爸爸、妈妈给你20元钱,算一算自己买完食物后还剩多少钱?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序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5以内各数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说出5以内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5根小棒,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从1~5,从5~1

2、比较大小

3○44○25○12○3

3、看图回答

○○△△□△□○□△☆△

一共有()△。

从右边数,☆排第()。

从左边起,第5个是()。

二、探究新知

1、学习4的分解与组成

(1)今天,老师想请大家做一个分红花的游戏,4朵红花,分成两份,看谁分得又快又好。看谁的方法多,分完以后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交流展示。

(3)探讨分的方法

刚才大家想了很多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出而且一个也不落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444

132231

引导学生读数的组成,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再自由读

(4)引导学生把这些摆法加以整理。

(5)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分析式,看看有什么特点?看到3和1组成4,就能想到什么?

(6)练习数字4的组成。

2、学习5的组成

请同学们拿出5根玉米,把它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分分看。以小组为单位,结合4的组成的操作过程,人人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帮助总结出5的几种不同分法。

交流展示汇报并加以整理。

5555

14233241

怎样才能记住5的组成呢?

练习5的组成。(猜数游戏、对口令)

三、巩固运用

完成21、22页的内容以及23页的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小结】: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6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注重认数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教学中进行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尝试,从农家小院中抽象出1~5各数,通过培养学生建立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就在自己的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实践和合作交流。

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把数物体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初步建立数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写数的习惯,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5的数字卡片 点子图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盒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更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双休日,小明来到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奶奶家的小院多热闹啊!(课件出示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

观察图画,你能把图画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吗?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新颖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数一数。

1.观察教材14~15页的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每种事物分别有几个。

2.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将卡片1~5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人和物与同伴说一说,既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看到的东西,也能使学生从交流中获得新的信息,培养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

(二)认真观察,自主学习。

1.认识1。

(1)你看到图中哪些事物是用1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凡是像这样,1个人、1只小狗等都可以用数1表示。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1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1)图中哪些事物是用数2表示的?(学生自由回答)

像这样,2盆米、2只鹅都可以用数2表示。

(2)图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2表示?

(3)请你从学具盒中拿出2根小棒。

3.认识3。

(1)你从图中看到了3个什么?

(2)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3表示?

(3)请你拿出3根小棒,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试着摆一摆。

4.认识4、5。

(1)你会用上面的方法来认识4和5吗?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举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3)动手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把事物的个数与认数联系起来,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同时明确事物的个数相同,可以用同一个数来表示,使学生初步感知抽象出数的过程。然后,从抽象的数中再回到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摆学具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本含义。通过学生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获得了用数学的体验。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理解“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联系生活实际,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辨别“左”、“右”。

难点:初步确定“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反动作游戏感知相对性。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游戏之前谁来说说什么是反动作?(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做反动作游戏。)

2.谈话:在上课回答问题时,我们要举手。大家举起手来,比一比看谁举得最好!

提问:你们知道你回答问题时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回答:左手。

师:对了,回答问题时我们举右手,那另一只手是?

学生回答:左手。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两个方位——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二、探索新知

1.找自己身体的左右。

师:我们身体除了左右手,还有一些部分也分左右,你能找到并指出来吗?学生个别展示、汇报。

(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腿……)

2.认识左右。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用左手和右手分别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个别汇报。

(2)师:看来我们的左右手平时要做的事情可真多呀!这样,让我们一起来运动一下吧。

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3.摆一摆,进一步认识左右。

(1)师:请大家将学具盒里的圆片、三角形片、正方形片和小棒各拿出一个。根据要求摆一摆:三角形片放在圆片的左边,正方形片放在圆片的右边,小棒放在三角形片的左边。?

学生按要求动手操作。

师提出问题: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最左边的是什么?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师:把自己摆的打乱顺序,每个人模仿老师刚才的问题,向同桌提三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同桌之间活动。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师:说说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位同学。

学生观察、汇报。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2题。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那个同学。

3.了解生活中的“左右”。(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

(1)出示少先队员举手的图片(教材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右图)

师:你知道少先队员敬礼举的是哪只手吗?

学生个别汇报。

师讲述:少先队员在敬礼时举的是右手。

(2)出示标语牌“上下楼梯,请靠右行”。

教师:瞧,这是老师在学校楼梯旁的墙壁上拍到的照片,请大家一起念一念标语牌上的内容。

学生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标语牌上字的意思吗?如果随意走会有什么后果呢?

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对了,大家在上下楼梯时要按照一定位置,全部靠右行走,就不会造成上下楼梯拥挤的结果了。

教师出示课本第13页“生活中的数学”的左图,提问:那么这个小朋友现在该走哪边呢?谁能帮助她。

学生个别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左、右。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在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这样就比较安全了。

【教学反思】:

“左、右”的教学内容是排在“上、下、前、后”之后。对于左、右,一年级的学生其实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在描述上学生很容易将左右混淆。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动,以游戏形式融入教学环节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来感悟左右的相对性。在教学巩固环节,发现少数学生对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需要让学生亲自到楼梯上走一走,亲身体验一下才可能掌握得更好。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教案篇8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这一部分教材进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几减9和十几减几这两节课的内容整合到第一节课,集中教学计算方法,再安排练习课进行巩固复习。我比较了苏教版和北师大教材,发现用14-9作为例题最为合适,先从实际问题引入14-9,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和生活经验,探索算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在寒假里,婷婷、明明和小兰三个好朋友参加了社区的游艺活动,拍了不少的照片,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教材主题图中的套圈游戏)

在这幅照片上,你们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几个圈没套中”,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14-9

2、14减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借助你手边的学具验证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讨论)

三、巩固提高。

1、口算(开火车)。(课件四)

13-6=

14-8=

15-7=

18-9=

11-8=

12-7=

2、小鸟找家。(课件五)

(1)观察图画,注意房子上面的数字。

(2)你想帮哪只小鸟找家

(3)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谁来想办法帮助它

(4)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鸟,那么我们大家就来给这只小鸟添一个家,好吗

(学生齐答:15-9=6,课间添一个房子,小鸟回到了家)

(5)这些小鸟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么特点(都是十几减9),你发现这些算式的差有什么特点呢

3、看图列式。(课件六)

四、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同学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习了几节课的内容,你们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还不能熟练的计算,让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再多多练习,争取算得又对又快,好不好

教学反思:

一、情境的创设要灵活机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产生对计算的需要,并在教学计算的同时有机的渗透解决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但我认为创设情境切忌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又要照顾到知识的适用性,要灵活机动。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数学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教学中充分把握这一逻辑性,不必每一部分内容都大搞什么情景创设,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如何很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分析学生知识体系的新的生长点上。

二、创设游戏的乐园。

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当我说接下去要做游戏,小朋友一定会坐得端端正正,因为我说过我喜欢请守纪律的小朋友来玩游戏。

在做书上的数学游戏的时候,我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摆在讲台上,每一轮每组派一个代表,按照教师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数是7的减法算式,找出得数和11-2一样的算式。学生跃跃欲试,能安静的为组里的同学加油。

三、练习形式多样,及时评价跟上。

对于纯粹的计算,我通常采取开小火车或随叫随答的形式。特别是随叫随答,通过叫答能不动声色的让开小差的学生回过神来。说计算过程的时候,往往就是纪律最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听。这时候,奖励认真听的学生一颗“数学之星”并大声进行口头表扬能给其他学生榜样作用,但持续的时间不长。也就是教师要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随时抓住可利用的资源。学生对站起来负责报答案很感兴趣,如果事先说“谁最认真,就请谁报答案”,学生处于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会很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