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作文6篇

时间:2023-04-23 作者:Fallinlove

同学们只有饱读诗书,在写作文时才能十分顺利,在写作文的时候,保持端正的态度是必须要做到的,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唐诗里的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唐诗里的作文6篇

唐诗里的作文篇1

身于古色古香的气息之中,去体会文化的内涵,忘却自我,身处优美的意境中,如痴如醉。

清风吹拂起窗帘的一角,我望向窗外的夜晚,思绪开始漂浮,带领我走进了唐宋,去体会那诗词之美。

天宝年间,李白遭受诋毁被排挤出长安。激愤的诗人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对理想的执着,对前途的自信,令人起敬。浪漫的李白,诗句是那么豪迈奔放,是那么放旷无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才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大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是骨气……朗诵着诗仙的诗作,我常常为那排山倒海的气势而顷倒;常常感受到那广阔的胸怀与天马行空的妙想。

走进唐诗,去领略李商隐那缕坚贞的信念,那份美好的情愫。“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是他的痴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他的感叹;“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他的祈愿;“春心莫过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他的不羁。诗人那份对诗词的执着和热爱是我感叹。

走进宋词,去聆听洒脱的豪放派佳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我读到了词人苏轼威武豪迈的气概,读到了词人的豪情壮志、爱国情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诗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了祝福,更读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晚风袭人独坐在书桌前,品读唐诗宋词,感受到不同的诗词大家迥异的风格,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古朴凝。“轻妆斗白,明珰照影”,这是明丽典雅。“今日听君歌一曲,赞凭杯酒长精神”这是豁达乐观。

走在唐诗宋词里,醉在袅袅余韵中。手边常放一本诗卷词集,沉醉于诗情画意中,痴迷于优雅境界中。让唐诗宋词陶治我们的情操,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让唐诗宋词净化我们的灵魂,给处于快节奏生活的人们一剂放松剂;让唐诗宋词振奋我们的精神,磨砺我们的生活意志。让唐诗宋词伴着我们出发,让我们感受它的无穷魅力。

唐诗里的作文篇2

走进历史的长河,让我们掀开唐诗的画卷。品味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慨叹;品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品味岑参“人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放。品味唐诗,品味历史。

月下独酌,我品到了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责任。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意气风发,走马边塞。边塞狼烟滚滚,黄沙漫天的景象令他心弦激荡,戍边战士慷慨报国的气概让他激情燃烧,一首首意境开阔、感情深沉的边塞诗脱颖而出,跃然纸上。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亦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情怀。他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洋溢翰墨。

王昌龄是唐诗中的一颗灿星,星光闪烁。

月下独酌,我品到了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他有游侠之风采,有建功之雄心,有报国之志向,为此他游历长安,然却落魄而归。但他并未失去自信与追求。他远走北方,感悟边塞生活。于是一首首歌颂、揭露、鞭挞的诗油然而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是他对战士的讴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他对纵情声色将领的斥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是他对和平的追求。唐诗中的他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高适为唐诗增添慷慨与豁达,名留青史。

月下独酌,我品到了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乐观。他以天下为己任,勤政爱民,却被贬在外几十年,报国无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他尝尽壮志难酬的切肤之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经历沧海桑田,但不曾沉沦、颓废。他百折不回,“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淡然从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壮心不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在唐诗的长河中耀眼璀璨,名扬四海。

胸有唐诗气自华。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唐诗就是指路的明灯,让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一日看尽长安花”;更让我们“语不惊人死不休”。

月下独酌,唐诗,我为你癫狂!

唐诗里的作文篇3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唐诗宋词最具有代表性,著名的诗人写下一首首诗、一首首词。而我跟古诗词之间有过一段特别的经历。

记得那天,阳光明媚,洁白的云在湛蓝的天空中跳动着,我的心也随着云的跳动,一起一伏。因为那天是我们十位小记者代表学校在万达出战“诗城无处不飞花”飞花令大赛。参赛的前夕,我们一直积极努力地背诵着中国经典诗词。我在大赛现场看着电梯一层层地上升,时间嘀嗒嘀嗒地过去,大赛开始啦!比赛共分为两天,第一天是初赛,当时身为五年级的我们,一个个在台下紧张地巩固背诵。轮到我们上场了,主持人出着一道道题目,前面的同学应答如流。我看着台下,一排排的座位,一位位的家长,似乎都在期待着自己的孩子有着优异的表现。现场气氛非常的紧张,可我的内心却十分平静,心想:倘若回答不出来,该怎么办,岂不是丢了十分?终于轮到我了,主持人问:“秋收万颗子的上一句?”我在脑海中寻找着答案,犹如在电脑里找文件夹一样,找到了,我快速地答道:“春种一粒粟。”直到主持人说:“正确”我才放心地喘了口气,内心暗暗地为自己点赞。大赛环节中,最为精彩的飞花令开始了,我们在等待之时,一头又扎进诗的海洋中。主持人告知我们说:“飞花令是三队比拼,出一个关键字,不间断地说出诗句,淘汰到哪一方剩下四人为止,另外两队获胜。”我们那场比赛的关键字是“日”。关于“日”的诗句很少,可见对我们有很大的挑战性。经过小记者们的脑力大爆炸,我们顺利进入决赛。

第二天,也是“五一”劳动节的当天,决赛正式开始,这一次,我们飞花令关键字是“月”。我的脑海里浮出很多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轻松地答了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经过层层淘汰,我们终于从十六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争夺冠军宝座,我的内心被紧张的情绪占满。我们还是有些遗憾,没能获得第一名,只得了亚军。但是最重要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以诗为侣、穿越千年的中国古文化。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我们要发扬和传承,让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国文化,让世界各地都有中国文化。

唐诗里的作文篇4

“雾气因山见,波痕到岸消。”

我又在背诗了。

这是每天早上出现在我家的一幕。

班主任吴老师给我们买了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从四年级寒假开始,让我们一天背一首,今天应该背第147首诗了。

一开始,我非常不情愿,心想:“本来作业就够多了,现在又加个背默古诗的作业,这不是累死的节奏嘛!”日复一日地背着、默着……慢慢的,我觉得背古诗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小时候我就记忆力超群。二岁的时候,才刚刚学会说话,妈妈重复不断地让我听着《弟子规》儿歌,自然而然就会背前二三十句。四岁时,还大字不识几个的我,去学小小主持人,拿着“天书”一样的稿子,听着旁边一起上课的小哥哥小姐姐读背稿子,一节课下来,我大概也会背了。

现在吴老师让我们背古诗,并和我们强调,学习古诗词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可以传承民族的文化。虽然这些好处我还没有体会到,但是,我发现古诗出镜率挺高,课文中有,作业中有,试卷上也有。

但是我并不喜欢背书、背诗,即枯燥又死板,还要和原文一字不差,要死我多少脑细胞啊!我适合理解记忆,或者听多了,在无形中也就记住了。

没有办法,我不敢退缩,硬着头皮上,一天一首……

记得有一次,已经晚上11点多,我还有一首古诗没有背默。我只好顶住睡魔的攻击,又坐回台灯前读起来,读着读着,我居然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显然当天晚上,我没有完成古诗背默的作业。第二天早上,6点就起床的我,马上开始读背古诗,才读了5遍,前后一共花了10分钟,我居然会背了。原来每天清晨,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从这以后,我每天早上早起第一件事情就是读背古诗。

虽然我不怎么喜欢背诗,但我会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会有收获!

唐诗里的作文篇5

“唧唧”一声接一声,木兰我对着织布机,听不到织布机机梭子的响声,只能听到我木兰的叹息声,问我在想什么,挂念什么。木兰我没挂念什么,昨天夜里我看到军中告示,可汗现在在大规模的征兵,征兵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名册里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儿子,木兰我更没有哥哥,爸爸一把年纪了,女儿我怎能让爸爸去征战呢?我愿为此事去买马与马具,从此替爸爸去征战。

我去东市买骏马,又去西市买鞍鞯……一大早我便向父母告别了,这意味着我从此就要去征战,离开父母了。我随军出征,晚上住在黄河边。听不到父亲、母亲的呼唤声了,只能听到黄河流水的溅溅声响,早晨我离开黄河边,又随军来到黑山,傍晚我们住在黑山脚下,听不到父亲、母亲的呼唤声了,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马儿啾啾的鸣叫声。

军队奔赴战场,跨越赛山岭,寒冷的空气中传来阵阵打更声,冷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饱受着种种折磨,在艰苦的环境下,飞沙走石,苦战多年啊,终于归来了。

回来我拜见天子,天子恩赐我财物,给我官职,让我当尚书郎但是都被我拒绝了,我说:“天子啊,木兰我不求别的什么,我只想骑上千里马,让我回故乡吧!

我的爹娘一听说女儿我要回来了,便互相搀扶着来到了城门口,姐姐我回来了,对镜梳洗打扮,弟弟听说姐姐我要回来了,赶忙要杀猪宰羊。

我回到了家中,推开了我东厢房的门,坐在我西厢房的床上,脱下我打仗时的战袍,换上了我平时的衣裳,唉好久没穿这样的衣服了啊,一直被战友们当成男人看待。木兰我对着窗户理理我的头发,对着镜子贴我的花黄。走出去,站在门前,同伍的战友路过,看见我,很惊讶,他们和我一起参军这么多年,竟不知木兰我是个姑娘。

碧空万里,我木兰参军回来了,一切恢复的正常,大家都不在担心我了,从大院中传来了一群女子爽朗的笑声……

唐诗里的作文篇6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醮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驿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漫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颗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祥,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自古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