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Cold-blooded

心得体会是需要我们经过自己的大脑仔细思考之后的产物,一篇优秀的心得会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网客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精选8篇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1

一年有365天,假如有人问我:“你最喜欢哪一天?”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喜欢六一儿童节那一天。”今年,我就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那天,天气晴朗,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看到许多人围在橱窗那儿,我也跑过去一看,原来大家在欣赏我们班的“庆六一”作品专刊。里面有剪纸、作文、画画、手抄报。“咦,我的作品也贴出去了。”我惊奇地发现。这时,围观的人说:“三年级的学生能画出这样的画,不错呀!”听了他们赞美的话语,我真为我们班感到自豪。

这时,广播响起:“全体同学在操场上集合。”我们听到广播,来到了操场上,排着整齐的队伍,学校进行了简短的升旗仪式,校长还作了简要地讲话:“祝靖安县小20xx多学生,六一节快乐。”

随后,学校的“庆六一”文艺表演正式拉开序幕,首先上场的是歌舞表演:《我的20xx》,一场充满活力的表演就开始了。独唱的小女孩站在中间,边唱歌边转着“呼啦圈”,旁边的伴舞也拿着乒乓球拍,做出不同的动作。表演结束了,迎来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接下来,是我们三年级表演集体舞:《阳光校园》,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了指定的位置。音乐响起,我们跳起那熟记于心的动作,脸上带着微笑。同学们像一只只彩蝶在翩翩走舞,一会儿横排,一会儿竖排,一会儿斜排,不停地变化着队形。音乐停止,我们的舞蹈也结束了。

之后,还有竖笛齐奏,现代舞表演和一、二年级集体舞《女朋友》等丰富多彩的节目。

在这歌声、笑声、欢叫声中,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2

首先感谢老师和我们家长一起分享了这么好的《指南》,我觉得《指南》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很全面和仔细,现在很多书籍、报刊杂志、网络上都有很多育儿的文章,但都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我以前也喜欢看这种文章,但是看多了反而把自己弄晕,觉得无所适从,结果还是基本上照着自己的育儿思路来。

现在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逼着学这学那,每到双休日比平时还忙,孩子出了门找不到小伙伴玩耍,小区里找不到3岁以上的小朋友,原因就是去各种辅导班了,我真觉得有点悲哀,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和朗朗之类的天才的,确实是拔苗助长。孔子在几千年就提出过要因材施教,实为至理名言。可能每个家长都说这都是环境逼迫的,别人家的都在学,我们怎么能落后?再加上前几年风靡一时的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让大家一起趋之如骛,但始作俑者确是我们每个家长。我建议大家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特点,我们的任务是诱导加引导,千万不能和别人攀比。

我们现在家长几乎都是上班族,上班很忙,忙着自己的事业,不一定经常有空琢磨着怎么教育孩子,我建议大家对照《指南》看看自己都有哪些做的不足,尽量把不足之处弥补上去,孩子如果能够全面发展才是健全正常的。我经常就做的不好,每当宝宝调皮、拖拉、懒惰、不听话时,我们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勃然大怒、恨铁不成钢,我们却忘了,这些不良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宝的,正人先正己,教育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在教育自己,古人说“教学相长”也说出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是教育子女的成功,因为纵然你拥有了无数家产,面对着不成器的下一代,一样会觉得心灰意冷的。所以,多放点心思在孩子身上,以此与大家共勉!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3

现目前,中国有一群人为了自己谋生舍弃孩子离开家乡打拼。是啊,十三亿人,谁不想过幸福的日子,可是你们想过孩子吗?想过他们的感受吗?难道就希望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现实吗?

让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稚嫩的孩子担负着离开父母的悲痛,这不正是在他们心灵上的伤疤吗?让一个需要得到呵护的掌上明珠孤独,这不正是考验一个神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吗?怎么忍心让他们接受这样一个挑战那?

每个留守儿童起初都是一株嫩绿的幼苗,但看到其他孩子都能够比自己多得到几分爱,都能够每天有人照顾,都能够得到温暖,他们会感到内心的孤独,寂寞,毕竟他们是没有错的。他们只是想要得到更多的鼓励,爱。而大人们心里的所谓的对孩子的爱,只是金钱,只是满足一切孩子们的物质追求已经很成功了,但但他们不需要家财万贯,不需要穿名牌,只是希望一个温暖的拥抱,而人们总是会忽虑了孩子们的感受,忽视了孩子们的心。

而那些孩子们,总是认为神是可靠的,每天握起手对着窗外祈祷,他们有时可能会梦到自己拽着父母的胳膊,让他们留下来,可当梦惊醒时却没有人安慰,只能自己孤独一人陪伴那微弱的星星。在生活中,他们总是表现得快乐,可谁又能理解他们的内心,谁又知道他们藏在角落里偷偷哭过呢?他们只是羡慕别的孩子都能够牵着父母的手,他们也曾幻想着那双手牵着自己。每当小伙伴们自豪的说他们的父母,他们可能只是躲在一边想着他们不是孤儿……

科学家们曾经研究过,在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中比较,他们显得冷漠安静,而其他儿童则显得大方活泼,因为他们沟通对象多,他们知道应该怎样沟通。留守儿童因在其缺乏父爱母爱,就会很难与别人交流,不知如何交流,他们想要有人理解他们,他们不是想要大队玩具,而是需要得到父母的爱。

在孩子们的心中,父母则使他们的顶梁柱,就像房屋一样,没有主柱是没办法盖房子的。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是世界所有的其他东西,孩子们需要。他们是多么希望得到。在青海的一个偏远的小山庄上,很多留守儿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好好学习。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他们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远在他乡的父母,太能走出这里,见到他们日夜思念的父母他们的双眼都流露出思念,是多么思念他们的父母,多么渴望见到他们。

作为青少年,我更知道父爱,母爱对我的影响,没有他们,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他们是伴随着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因我走正确的路,是我人生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园丁让我在人生脚步上从不停歇,活得精彩。

要向全世界呼吁,不要让孩子们孤独,他们是可怜的,是要用心浇灌的,快回来看看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放下牵挂吧!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4

今天,我们到xx市xx小学举行了“手拉手,爱心助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队员身上的那一种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而又毫无怨言的可贵精神,虽然路途坎坷,但再大的风雨也无法阻挡我们将活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关爱留守儿童,手拉手,爱心助成长”就是让每一名志愿者的爱心伴随着留守儿童慢慢成长,让他们知道,他们其实并不孤单。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一群最可爱的人,永远都在默默地陪伴他们,那就是我们的青年志愿者。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不管再辛苦,也值了。是的,微笑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也是最好的明信片,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笑脸,就像那纯洁的百合花,在这里肆无忌惮的绽放着。也许,当我们抬头仰望蓝天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只因我们曾经努力过,曾经付出过,只因我们真正地体会过了,什么是乐于助人,当你真正奉献出爱的那一刻,你是幸福的。

我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能有更多人能真正用心投入到活动中来,用心来关爱和帮助每一个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人,是因为什么而活?要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地付出,假如每个人都只懂得索取,那么我们该向谁索取??这次活动中,我看到了很多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人间真情,当然活动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有的队员时间观念还是不够强烈,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我们总能在不足中吸取经验,在不断改正错误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好。

每一次都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次都在不断的成长,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每一次的活动中,都让我体会良多,带着这种那个心情进行了活动,我们很开心,也很尽兴;我们很努力,也在不断地追求做得更好。关爱留守儿童,不仅体现了志愿者的无限爱心,同时也体现了志愿者对整个社会留守儿童的倾注的关怀与无限的期望,在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父母的期待,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无时无刻的关爱,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们更加懂得怎样去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发奋图强,争取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在活动中,队员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给与他们最好的帮助。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5

社会中地区的不平衡的发展,许多的农民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去打工,但孩子又无法跟着走,就留下了一部分孩子在家中。这部分孩子我们称为留守儿童。学校要求对这部分学生要给予异常的关注。作为班主任的我这本期就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总结如下:

调查本班有那些是留守儿童,充分了解“留守儿童”自身、代管人及其父母的基本情景,了解每个流动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方面的实际情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初步摸清了流动留守儿童相关信息。

经过调查我发现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教育,加之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祖辈们的唠叨,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所以行为上出现偏差、和作出和学生相违背的行为也是常有的事。

其次对在校留守儿童给予异常关注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帮扶上对其总是予以优先照顾,多献上一份爱心,想方设法消除其孤寂的心理,让他们与正常的儿童一样健康茁壮成长。如在住宿生安排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青春咨询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贫困生资助方面,留守儿童优先;在学习辅导方面,留守儿童优先……经过家访、电话联系、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第三组织各种活动,这些孩子大多数跟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宠爱至极,生活中的大小事几乎全部包办,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劳动观念淡漠,劳动技能欠缺,生活处理本事低下。为了增强留守儿童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我们设计了“我有一双巧巧手”劳动技能大赛。经过竞赛,展示孩子基本劳动技能,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本事,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

结合班级自身情景进取开展以“爱心传递”为主题的班队会,并充分发挥板报宣传作用,进取关注其中流动留守儿童的可能存在的共性和特性问题,伸出温暖的双手,经过正面引导,逐步化解孩子们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他们逐步学会理解父母的艰难,学会对父母感恩。给父母写一封信本是我班开展了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一封信的活动,要求所有“留守儿童”为在外的父母写一封信,信的资料及要求都有具体规定,就资料而言,可根据自我的实际任选,向父母倾诉自我的心里话,向父母回报自我的学习生活情景,写出自我的真情实感,写完后,都把信寄到远方的父母亲经过这次活动,我们把写得好的书信,在班里读给学生听,同时我们还要求“留守儿童”要经常用书信的形式与父母联系。我们也期望家长也要给孩子回信,用书信架起亲自沟通的桥梁。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6

“儿童节快乐”!这是近几天最流行的招呼语。又到一年中孩子最期盼的节日,因为不仅有来自全世界的祝福,还会有许多心仪的礼物。

童年,通常是一个人最宝贵、最深刻的记忆,因为童年时光无忧无虑、简单纯粹。有人曾说,每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孩子。既如此,这一份儿童节礼物,就受之有理了。

愿你“不争”,永远“纯净”。孩童的世界简单、纯洁,他们不争不抢,不慕虚荣,不浮不躁,纯粹得自然。不争,所以无欲。今年95岁的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60多年。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几经生死换得4枚军功章,却从不显摆、炫耀,以致一起工作几十年的同事、甚至朝夕相处的家人都一无所知。他说,“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有什么资格显摆自己的功劳?”建功不贪功、有功不居功。这种“不争不抢不强求,可让可送可赠与”的精神,正如同孩童般纯洁。不管年岁几多,保持内心纯净,你便是“纯洁天使”。

愿你“不怨”,永远“激情”。我们常用“天真烂漫”形容孩子,那是因为孩童对这世界永远充满热情和好奇,从无自怨自艾。年轻干部也应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热情,并将好奇心化为求知欲,树立远大理想,坚持终身学习。学习党的思想政治理论,筑牢党性根基;学习业务技能,提升履职能力;学习走好群众路线的方法,做好为民服务;学习榜样精神,见贤思齐、力学笃行。不能因为别人进步,心里就有失落感,不能因为没有被及时安排,就心生怨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你就是充满好奇的“热情天使”。

愿你“不悲”,永远“青春”。“初出茅庐真少年,朝气蓬勃焕能量”,孩童总是希望和朝气的象征,他们不悲伤、不悲观。年轻干部也要是朝气蓬勃的样子,如春风,吹拂大地;如春雨,滋润万物。把朝气带到基层,把微笑送给群众,把满身正能量播撒开来。要保持进取心,不骄不躁,稳下心蹬住步,把小事做好、做出彩,把简单的事做足、做到位,时刻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干好本职工作,奠定好前进的每一块基石。敢于吃苦,勇于担当,你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可爱的“接班人”。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只有不失童心,才能永葆初心。“不争”“不怨”“不悲”,方能“纯净”“激情”“青春”,才能葆得初心。愿你初心不改,仍是孩童。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7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儿童听与说心得体会篇8

尽管这次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已经结束却总让我忍不住将思绪飘向远方,毕竟无论是活动期间的经历还是这些留守儿童的模样都深深烙印在自己的脑海中,至少当这群孩子念叨自己父母的时候令我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因此这次意义深远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令身为大学生的自己心生感慨。

当我们初次来到这个村落的时候还在谈论着活动期间将会经历些什么,毕竟平时谈论或者在电视上看到有关留守儿童的话题远不如亲眼见到震撼,那一双双充满殷切期盼与困惑不解的眼神与我们对视以后才觉得自己的想法过于肤浅了,毕竟如何去关爱留守儿童从而帮助到他们才是自己关心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把控好关爱的方式以免因为些许举动伤害了他们幼小而敏感的自尊心,正如弱势群体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善意的同情而受到伤害,所以在活动之初我们便尽量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从而真正融入他们的内心之中,实际上当我们从这个村落眺望远方唯一的进出口以后难免会在内心感到十分震撼。

正如在电视看到的一般许多留守儿童闲来无事都会在村口眺望远方,当我们接近并想要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似乎遭到拒绝,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留守儿童在村口位置眺望的时候或许在思念着自己的父母吧,在他们的内心中这条小小的路或许便是自己父母回来看望的唯一路线吧,尽管平均一年只有一次或者更少却依旧无法阻隔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相比之下能够经常和父母联系甚至嫌弃他们唠叨的大学生是拥有宝库尚不自知。

也许是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才会让这群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为了节省路费有的甚至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回来看望自己的孩子了,似乎每年给家中寄钱便成了留守儿童得知父母消息的唯一渠道,扪心自问他们的父母也希望能够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进行照顾,然而家庭的贫困导致前往外地打工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在我们同情留守儿童遭遇的时候也应该反思如何做才能够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可以得知的便是我们拜访的这群留守儿童不过是庞大群体中的一部分罢了,正因为如此才会让这种触目惊心的事实成为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也许身在校园享受父母关心的我们从未想过站在留守儿童的角度应该如何自处,但是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学习的机会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关注这类问题才能够帮助到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