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写心得体会之前一定要先梳理好自己的写作思路,在成功的背后,是我们通过实践得来的宝贵心得体会,它们是我们前进的助力,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听故事写心得体会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1
阿凡提是我国维吾尔族及全国各族人民家喻户晓,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人物,并具有“宇宙级幽默大师”的称号。《阿凡提的故事》这本书汇聚了阿凡提的经典故事有《吝啬鬼》、《井与馕》、《撒谎》及《我是大忙人》等。
我被书中阿凡提的聪明智慧所吸引,被书中阿凡提的惩恶救善的行为所感动,被阿凡提诙谐幽默的语言而捧腹大笑。尤其是《臭烘烘的黄金》这个故事,让我更是笑得合不拢嘴。故事讲述了阿凡提在一个钱罐里存了41枚金币藏在了杂货店老板的后花园,杂货店的老板发现后将金币全部盗走,阿凡提发现金币被盗后,猜到是杂货店老板偷的,但是阿凡提没有证据。于是阿凡提想出了一个惩治杂货店老板的`好办法。这天,阿凡提跑去杂货店在老板跟前自言自语说:“老板,36个金币加上72个金币是多少108个金币,108个金币再加上41个金币是149个金币,还差一个就150个金币。”杂货店老板一听觉得其中大有文章,于是将41个金币又放回阿凡提的钱罐中。第二天一大早,阿凡提在后花园放存钱罐的地方半天才出来,杂货店老板一看阿凡提走了,就飞般地跑到了后花园放存钱罐的地方,迫不及待的去拿钱罐里的钱,谁知他却摸了一手便便。
阿凡提利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杂货店老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老老实实做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财富才是属于自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去拿,贪婪会给自己带来应有的惩罚。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2
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日之功,它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做家长的考验,我们应该督促孩子每天朗读一篇文章,让孩子有意识的记住文章中的句子和词语,对孩子读书提出的问题,家长做出正确的回答。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亲子阅读正在成为我们一家人良好的习惯。以后我们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读书热情,使孩子与书为友,与书为伴,在读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在书中感受故事的精彩,词语的优美,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一起读书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家长和孩子共同经历着书藉带来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心情让家长和孩子贴的更近,彼此间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更好的调整方法来教育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千万不要奢望可以教给孩子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孩子爱和自由,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成长,不只是身体的,更有精神的。
通过陪孩子读书,让我这个做家长的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想的是什么,也让孩子懂得了许多的道理,也让孩子更加有自信。孩子这几个月以来的变化,不仅要感谢老师的耐心教导,还要感谢这些有益的书籍。所以,以后我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的读书实践活动,让她越来越喜欢读书。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3
劳模精神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在我理解中的劳模精神是劳动者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和孜孜不倦的埋头苦干。
劳动者的这种精神让我想到了我国桥梁设计专家人字形京张铁路的设计者詹天佑先生,曾经在国外的报纸上有一篇报道中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但是詹天佑他做到了,他不怕被嘲笑,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无畏艰难险阻,并修建起京张铁路,让我们中华民族于世界之林的,正是这种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
劳模精神不仅只是存在我们的书本上和新闻中,更是存在我们的身边,比如和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老师对学生的安全严格管理,事无巨细,苦口婆心,为学生们的的课程设置安排殚精竭虑,并时不时的对学生们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深刻思想教育,对学生们的学习更是精益求精,如一个音符的错误、一个动作都不到位、一个作品的力度不够、一个色彩都不均匀,一个读音的不标准、一个教案书写的不完美等等一些,这个老师都会细心地一个个纠正与辅导,其实老师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精益求精,而是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想要在自身岗位上尽职尽责,老师想把自身所会的全部教授给学生,这种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精益求精,不正是劳模精神吗?
劳模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我们常说,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确,我们看的样子就是在为实现梦想时的那种挥洒汗水、风雨兼程和坚韧无畏,我们在前进中要用勤奋和自信之劳动精神筑造无悔的人生!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4
中國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共包括491篇短篇靈異小說。聊齋志異,顧名思義,“聊齋”是蒲松齡書屋的名字,“志”是記述的意思,“異”則指奇異的故事。小說中的題材十分廣泛,內容極其豐富。
?聊齋志異》中,看起來偏重講鬼、狐、仙、怪等奇異故事,其實都是人情世態,字裡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確,《聊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巧妙地諷刺了社會的腐敗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與當時的時代特徵,表達了人渴求自由、不願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縛的願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親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廟為父申冤無果後,憤恨不平,無奈之下,認為冥王能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進入冥府。不料,整個地府全被羊懼收買了,他們相互勾結,上下串通,對席方平威逼利誘,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錚錚鐵骨,硬是不從,面對淫威毫不屈服,連對他用刑的鬼吏也肅然起敬。席方平面對的陰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會的曲折寫照,而鬼吏、獄吏、城隍、閻羅王正是在現實社會中的剝削者、壓迫者的形象,他們在社會中充當的是殘酷壓榨下層勞動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過伸冤的方式對其抗爭。《席方平》是對現實社會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僅僅是一般意義的申冤,而是一種正義與邪惡的較量,而這種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會裡的勞苦人民大眾所需要的,鼓勵著人們起來反抗剝削和壓迫,而故事的最後,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並向其伸冤並得以昭明,也體現了下層人民受壓迫無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層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種苦澀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時在《聊齋志異》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於非命,她們在蒲松齡筆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學、重情重義、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願為世俗所羈,而這些,恰恰是那個時候的婦女在現實社會中所罕見的可貴的品質,當時風氣要求女子三從四德,而清朝對女性的壓迫也是達到了頂峰,更出現了為了迎合男子審美而自殘己身的纏足行為。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說這只是作者的一種幻想,因為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這也更能說明了她們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託體。讓我情有獨鐘的是《聶小倩》,它寫出了聶小倩與寧采臣之間的真摯愛情。聶小倩在十八歲病死,被葬在破廟旁,被惡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當。而寧采臣為人正直,不受金錢和美色的誘惑,最終他的品行感動了小倩。可以看到,寧采臣的這種品行,也是世間難能可貴的,作者最終給了他們一個幸福美滿的結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對社會的一種希望和寄託吧。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5
课间时分,孩子们围着张黎交流阅读体会。
长江日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陈克茂)“今天的作业都交齐了,特别表扬乔梓傲(化名)同学,字写得越来越精神了!”11月15日下午,江夏区金水学校四(2)班教室里,40余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紧紧盯着语文教师张黎,唯有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憨笑,而他就是被老师点名表扬的乔梓傲。他内心很清楚,“其实同学们都做得很好,只是和从前相比,张老师看到了我的努力与进步。”
■ 让“黏人”的孩子学会成长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而作为一名成长在教师家庭的“90后”,张黎的梦就是当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大学师范专业毕业后,张黎来到金水中心幼儿园,当起了“孩子王”。
她爱孩子,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清晨,她走进教室精神饱满地等待迎接可爱的孩子们。集体教学中,她认真地实践方案,想让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活动目标;游戏中,她和孩子们一起奔跑玩乐,想看到他们开怀大笑的脸庞;生活中,她耐心地教他们吃饭、如厕、上下楼梯、穿脱衣服。傍晚,她将每个孩子送到家长手中,才放心地回到办公桌前,重温第二天的教案,准备好活动的教具。虽然每天回到家累得精疲力尽,但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然而,当好“孩子王”并不简单。越是和孩子相处,张黎越是觉得自己不懂孩子,如何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如何去观察并适时介入孩子们的游戏,如何与家长沟通,更好地教育孩子……她发现,原来仅凭着一颗爱孩子的心是不够的,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还要有爱孩子的能力。于是,她开始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听课学习观摩。
班上有个叫嘟嘟的孩子,每天早上入园总是搂着妈妈不肯放手,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也总是心软地说:“我们明天再来。”张黎深知一天天的拖延只会让孩子更加难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于是多次与家长交流,希望家长能相信老师,该放手时就放手。
教学生活中,张黎发现当别的小朋友碰到嘟嘟时,小家伙就开始不停地哭闹,走路也弯着腰,低着头。在活动中,她经常坐在位子上,一言不发,整天闷闷不乐。为帮助嘟嘟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张黎开始有意地去锻炼她。请她为小朋友发水果,请她帮老师拿东西,学着当老师的“小帮手”。离园时,再将嘟嘟一天的情况与家长交流,共同商量下一步怎么做。
半个月后,嘟嘟在班上不再拘谨,早上入园时也能向老师甜甜地说声 “早上好”。在活动课上,经常看到她高举的双手,活动间隙,时常能听到她开心的笑声。嘟嘟妈妈也逐渐从孩子的变化中体会到,原来“放手”也是一种爱。
■ 耐心沟通为留守儿童“暖心”
2020年9月,因突出的工作能力,张黎被调往金水中心小学——金水学校任教,担任二年级语文学科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从学前教育领域到义学教育领域,张黎更觉责任重大,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功”。
在班主任工作中,张黎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坚持正面激励,耐心引导,呵护他们的自尊心。班上留守儿童较多,乔梓傲也是其中一个。父母离异后,父亲外出打工,他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出于亏欠的弥补心理,长辈们比较宠溺梓傲,导致他在校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各科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一天天拖拉下去,他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
“人不大,牛脾气大得很。”张黎几次尝试跟梓傲沟通,但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威逼利诱”,梓傲都用“三不”来回应:不对视、不说话、不表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黎多次和梓傲父亲电话联系,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多次掏心窝子的沟通后,曾经说“自顾不暇”的父亲深受触动,表示愿意配合老师、配合学校,给孩子更多的关注。
通过深谈、家访,张黎也更加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不能只把孩子的问题丢给家长,要多为家长出谋划策,帮助孩子拟定好学习计划。”
张黎在课间特别留意梓傲的行为,引导他和同学友好相处,跟他交流生活中的话题,单独为他制订学习计划,帮他辅导作业,讲解错题,上课多提问,下课多交流,深入了解他的爱好,让他感受到老师特别的关爱。慢慢地,梓傲的心开始“融化”了,愿意对老师敞开心扉,犯错了也知道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
在金水学校的校园里,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课间时分,孩子们围在张黎的身边,和她聊生活中有趣的事、憋屈的事,“张老师,张老师”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我想这就是教师这份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张黎笑着说。
来源: 长江日报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6
星期天,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拔苗助长……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守株待兔”了。
从前,有一个宋国的农夫,以种田为生。有一天,那个农夫正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兔子飞快地奔跑过来,那兔子慌不择路,竟然“砰”的一声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当场死了。农夫心里美极了。他捡起那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回家了,和家人饱餐了一顿美味的兔肉。农夫心里想:要是我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的话,那我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种田了。于是他就天天坐在树旁等着捡兔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一只兔子也没有捡到,因为他很久没种田了,地里已经长满了荒草。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觉得我们小朋友可不能象这农夫一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去做,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听故事写心得体会篇7
寒假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也许,有人觉得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觉得童话也充满了哲理。以前看这本书的时候只看故事,忽略了其中的寓意。现在再看这本书,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要善良。
很好,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精神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店里,有人毫不犹豫地把多余的零钱还给售货员;在街上,一些人会伸出援助之手,把他们的钱扔进乞丐的碗里用于慈善事业。其实这些都是善行。
好人终究会有好结果。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的主人公灰姑娘,被继母和妹妹们欺负侮辱,但她依然心地善良,最终得到了幸福。再比如《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虽然他不富有,但他善良,给穷人钱。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我也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心地善良的农妇从失主手里买了一只野鸭,并悉心照料。最后,野鸭为不富裕的农妇创造了大量财富。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受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女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想尽一切办法伤害白雪公主,但最终她还是因为嫉妒而死。妇孺皆知的狼,不但没有吃掉小山羊,还白白取了性命,应验了“周而复始,周而复始”这句话。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罪犯也应该清醒过来!他们利用别人的善良,去自由,为所欲为,真是恶心,可恨,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真善美,也了解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让世界真正成为人类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