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5心得体会推荐6篇

时间:2023-04-07 作者:Animai

心得体会是当下的社会中常见的一种感受性的总结性书面材料,在写好心得体会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与他人分享感悟,下面是网客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实验5心得体会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实验5心得体会推荐6篇

实验5心得体会篇1

模拟电路是一门内容多、涉及面广、新知识点多,学时少的学科。模拟电路是电子专业技术的一门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它与高等数学、电路理论、数字电路技术等课程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大一的时候就老师学长们就和我们交流过关于模电这门课的学习难度,而且他们几乎都认为模电的学习较有难度,所以刚开始时就没敢怠慢这门课程。每次我总会满怀激情的在课外去复习和预习这门课的内容,但是好景不长,慢慢到后来,其它繁杂的事情越来越多,课程的学习难度也慢慢加大,所以有些章节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并且确实有好多问题放在那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积累起来就比较多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十分仔细,但注意力稍不集中也很容易漏点重要的知识点。再者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讲课的速度也很快。所以课后如果不花有效的时间和手段进行巩固学习,是很难掌握扎实的。

模拟电路主要讲的是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放大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及处理、波形的产生与信号的处理、功率放大电路和直流电源等。现它已深入电子、通信、电力、控制等领域。对于模拟电路这门功课,我是这样学习的。

一、课前花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进行预习。在预习时,将重要的知识点将其标上记号,并把在预习中看不懂得地方也将其记下来。这样上课时不仅可以清楚学习脉络,还可以注意到哪些要重点听的地方。

二、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在听讲时,不是只要看着屏幕就行了的。有的同学两眼发直,不知何为。我们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述,还要好好看课本。做到学习时,屏幕、书本、人三合为一,这样不仅不会分心,而且还很有效率。

三、课后要好好复习,遇到没有搞懂的问题要好好找资料或者上论坛询问,论坛其实是一个好去处,在哪里不仅可以学习自己不懂得地方,还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包括里面有许多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最新的电子方面的信息等)。还可以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拓展知识面。

我认为只要做好了这几点,就不怕学不好。这样的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学习好,还可以从中找到快乐,在玩的时候也会很开心。对于我用我的这种方法在此门功课上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觉得分析模电重在按部就班思考,这不是说墨守成规,而是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成熟的思路,看到题目可以明白的知道我该做什么,会用到什么公式。毕竟我们现在的模电公式繁多,如果能有比较清晰的思路,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正确率也会很高。就以放大电路稳定性来看,比如需要我们求得q、au、ri,如果我们头脑中一直有“求解静态工作点q首先给出直流通路,求解动态指标首先要给出交流通路,且首先要稳定静态工作点”的清晰思路,再配合上不同电路(晶体管的基本放大电路、直接耦合放大电路、阻容耦合放大电路)所要的不同计算公式,那么这道题目必然迎刃而解。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能有一定的帮助。有志者事竟成,我们都是初次接触模电,相信只要努力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很感谢一学期来徐老师给我们的细心讲解,透彻的.解析,让我们真真的走进了电子技术的大门,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我们一定会取得优秀的成绩。最后也祝愿徐老师的课讲得越来越好。

实验5心得体会篇2

在实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半加器和全加器)也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真正达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

实验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的几点:

(1)刚开始创建工程时选择的目标芯片一定要与实验板上的芯片相对应。

(2)连接电路时要注意保证线与端口连接好,并且注意不要画到器件图形符号的虚线框里面。

(3)顶层文件的实体名只能有一个,而且注意符号文件不能与顶层文件的实体名相同。

(4)保存波形文件时,注意文件名必须与工程名一致,因为在多次为一个工程建立波形文件时,一定要注意保存时文件名要与工程名一致,否则不能得到正确的仿真结果。

(5)仿真时间区域的设定与输入波形周期的设定一定要协调,否则得到波形可能不便于观察或发生错误。

刚接触使用一个新的软件,实验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在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比如在引脚设定时一定要做到“对号入座”,曾经自己由于这一点没做好耗费了很多时间。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大小问题基本都是自己独立排查解决的,这对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地提高和锻炼,总之这次实验我获益匪浅。

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如果光靠理论,我们就会学的头疼,如果借助实验,效果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能让我们自己去验证一下书上的理论,自己去设计,这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我们不仅仅是做了几个实验,不仅要学会实验技术,更应当掌握实验方法,即用实验检验理论的方法,寻求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寻求最佳方案的方法等等,掌握这些方法比做了几个实验更为重要。

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所给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和一些条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画出实验电路图,然后进行测量,得出结果。

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比如:

1、线路不通——运用逻辑笔去检查导线是否可用;

2、芯片损坏——运用芯片检测仪器检测芯片是否正常可用以及它的类型;

3、在一些实验中会使用到示波器,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正确、熟悉地使用示波器,通过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调节仪器使波形便于观察,如何在示波器上读出相关参数,如在最后的考试实验《555时基电路及其应用》中,我们能够读出多谐振荡器的tpl、tph和单稳态触发器的暂态时间tw,还有有时是因为接入线的问题,此时可以通过换用原装线来解决。

同时,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

1、当实验过程中若遇到问题,不要盲目的把导线全部拆掉,然后又重新连接一遍,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也无法达到锻炼我们动手动脑能力的目的。

此时,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问题的所在,有可能存在哪一环节,比如实验原理不正确,或是实验电路需要修正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分工协作,不能一味的自己动手或是自己一点也不参与其中。

3、在实验过程中,要互相学习,学习优秀同学的方法和长处,同时也要学会虚心向指导老师请教,当然这要建立在自己独立思考过的基础上。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有利于掌握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有利于激发我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钻研的能力,有利于书本知识技能的巩固和迁移。通过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中的实践,我收获了许多!

实验5心得体会篇3

  这次实验虽然仅有短短的xx天,可是实习资料异常丰富,并且经过这个实习我们都得到了知识上的复习和本事上的提高。正是因为这个实习,加深了我对植物营养学这门学科的了解,同时对我们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认识。这次实习不但巩固了我们平时所学,也为我们日后的专业工作供给了十分实际的便利。中国是一个缺乏能源的的国家,却又是一个最浪费能源的国家。比如人畜粪便及很多的有机污染物,假如充分利用起来的话,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优质能源资源,但假如弃之不用的话,它就成为了一种永无尽止地污染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环境的废物。再比如,此刻在我们的河流中漂浮着的蓝藻,一方面说明水质出了问题,但另一方面说明那水中富有有机养分,河下的泥土沃田,用这样的水灌溉农田能够增产粮食。所以,假如我们能够将原本弃之不用很多流入水中的有机废物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加工生产成为有机肥料的话,不仅仅能够为国家节省很多生产化肥所消耗掉的宝贵能源,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污染,逐步到达净化空气、水体和坚持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

  由于多年来的习惯改变,此刻的农民已经不再衷情于传统的以人畜粪便为主的农家肥。多年来化肥的推广和普及已经使农民习惯了施用化肥的好处:表面上的干净、施用上的方便、效果的明显、储存上的简单等等,反正在他们眼里过去那种“以粮为纲”年代中施用那种又脏又臭又吃力的传统农家肥已经是白头宫女说天宝的陈年烂谷子事啦,而现代化就是机械化加化肥化。孰不知多年化肥用下来后,其效果是一年不如一年,其用量是一年强于一年,就象人用惯了霉素,就产生了抗体,药量越用越重,药效反而越来越差,多年下来,还造成土地板结化、肥力下降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而一旦发现后果之时,往往已成情景严重之势。针对于此,生物有机肥料应运而生。生物有机肥是指特定功能微生物与主要以动植物残体(如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来源并经无害化处理、腐熟的有机物料复合而成的一类兼具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效应的肥料。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能将原本有害的事物无害化,而其使用又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使作物增产,同时还能促进化肥的利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我们此刻所学的植物营养学主要就是与此相关的。植物营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

  换的学科,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产品质量。

  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初步的了解了生物有机肥的制作工艺,更多的是学到了在有机肥行业的前辈们的经验指导。比如在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高健浩给我们的讲话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难,但也得知生物有机肥的发展前景是完美的,而我们的专业将来也是有很大前途的。在江阴市联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哪里的员工也给我们讲解了一些生产上的常识和技巧。

  综上所述,经过这次实习,我了解了很多日后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检验了平时所学习的基础知识,对植物营养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于我来说无疑是受益匪浅的。我相信,这次实习让我获得的经验、心得会促进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寻找到合理的方法和正确的方向。最终感激学校为我们供给这样的实习机会。

实验5心得体会篇4

大三的第二学期块结束了,这个学期操作了四个微生物实验,以及一个自主设计性实验。通过前阶段对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认知的基础上,展开第五个实验的自主设计。实验分别是菌落总数测定,霉菌和酵母的检查和计数,乳酸菌的检验,微生物药敏试验以及探讨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是在上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基础上的累积和扩展延伸:以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玻璃器皿的洗涤、包扎和灭菌,微生物接种技术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为技术基础进行的,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目的。

下面我来谈谈我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

第一个实验是菌落总数测定。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下这个名词:菌落形成单位,我现在的理解就是:1ml或者1g待测样品中菌落的个数,一定要注意的是单位是cfu/ml或cfu/g。还有就是要掌握好对高压蒸汽灭菌锅的操作。实验之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工作,以便实验的进行。由于是测定微生物实验,就要尤其小心其他杂菌的混入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做好实验仪器和各种试剂的灭菌,有培养皿,试管,移液枪头(装在盒子中),按要求配置好的琼脂培养基和生理盐水,按各自要求用纱布和报纸包扎好,送入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玻璃仪器在包扎前要进行清洗,并烘干,以免水分沾湿报纸。灭完菌后取出物品进入超净工作台,超近工作台的紫外灯在进入20分钟前开启,并在进入时关闭,以免影响人体。要对台面进行消毒处理,用酒精擦拭。可以在等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到50摄氏度左右前对待测样品进行10倍系列稀释至需要的浓度。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标记好浓度或者按顺序排列在试管架上以免弄混,同一个试管里吸取样品才能用同一个枪头进行移液。再进行平板接种。待琼脂培养基冷却好后,用右手打开纱布并将锥形瓶拿住,将瓶口靠近酒精灯再进行灭菌,左手拿培养皿用大拇指和食指稍微打开培养皿盖,将琼脂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心内,不用倒很多,使琼脂培养基没过培养皿表面即可。培养皿一定是平拿在手上的,倒好后轻轻盖上培养皿盖,缓慢地平方在超净工作台台面边缘处,再推至中间。再用移液枪取1ml样品快速打入培养皿中央,盖上培养皿盖,然后用手轻轻摇晃,千外不要太大力。然后贴上标签记号,静置。如此依次操作下去。静置一段时间待培养基凝固后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一段时间再取出进行观察计数。

我们组的实验结果不甚理想,培养皿中的微生物都是连成一片的,或者是培养皿壁上也都长着,主要是由于待测样品打入培养皿后,摇晃不均匀或者太大力了,以至于菌液没分散开来或是跑到培养皿壁上去了。

第五个实验是自主设计实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选取3个环境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均可进行设计。根据前四个实验的基础,通过小组探讨和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加以验证。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可以结合小组的智慧,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增加感性认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使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虽然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参与了过程,通过小组讨论我们也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避免了下一次失误。并且从中理解了团队讨论和合作的重要性。以上即是我的全部感想。

实验5心得体会篇5

一、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1、教学理念。授课教师大多能深入理解课改理念,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法指导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竞争合作”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并努力创设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冯姣玲老师的《升华和凝华》设计实验新颖独具匠心学生很感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参与度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大家耳目一新。

2、教学行为。

(1)大多数教师能够较准确地把握教材,贯彻新课改精神,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认知特征确定三维目标,在教学中不但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实现,更加重视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积极探索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注重学法的指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拓展延伸,体会运用。教学进程顺畅,结构层次清楚,基本符合学科的特征和要求。比如我们的新分教师阿卜力孜老师虽然初入课堂但多课堂驾驭游刃有余语言幽默生动学生非常喜欢,课堂严谨,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

(3)将以往复习课上教师总结基础知识,改为学生小组内完成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学生主动参与小结知识点,知识网络的过程,让基础知识在学生头脑

中留下痕迹,便于查漏补缺,复习效果比教师总结效果更好。

(4)对例题的处理:以往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取,现在改为组内探究讨论,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例题,学会了怎么解决问题,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会的本领,课堂效果较好。

二、收获和不足之处

1、收获:

(1)已经固定的授课方式和思维,更新需要一个过程,但实验教师积极主动性较强,成效明显。

(2)学生参与较好,能够较好的理解实验的目的,能积极认真的对待布置的每一项任务,知识技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初步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对今后的阅读教学会用相应的引领作用。

(4)课堂问题的设计,针对性较强,能够有意的添加恰当的学法指导,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技能固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采用视频展播的方式说课议课,对授课教师的触动较大,很多教师第一次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自己的授课,对自己不合适的授课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改进的动力。

2、不足:

(1) 学生自主回顾知识阶段时间较长,教师怕学生吃不透,重复讲解,浪费了时间,对学生自学能力不放心。

(2)学生在组内探究讨论例题时,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教师不能调动个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学层次放的较低,不利于尖子生的可持续发展。

(4)教学过程热闹但并非真正的生动。

实验5心得体会篇6

为期两天的机构创新实验就这样在忙碌而又充实的过程中完成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动手能力,也让我们对其他方面得到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实验开始时,由段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此实验的关键问题以及对我们的创新实验做了认真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了此次实验的重要性和完成此实验的关键性理论,同时用视频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许多以前学长们的设计成果,这对我们的设计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段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使我们也认识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即将面临的大四的就业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对将来工作的充分认识,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明确了学习方向。

这次实践性的实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三人的小团队,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每个人都产生了许多想法,因此有很多设计细节和组装过程中产生了血多的分歧。由于进入实验室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加上本学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准备较理想的方案,因此在最开始确定方案以后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使得最终的结构与在开始的方案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还是满足了基本的设计原理和工作过程,最终机构能正常运行,按时完成了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预选方案的选择我们开始的时候进行的较快,然而在组装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地方在实际模型中是不被允许的,于是我们只好在组装到一半的过程中进行改进方案,使之能在模型中得到实际应用。这次我们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我们的心里松了口气,在紧张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我们一起动手,一起思考,最终把我们的思路结合在一起。要是没有队友的合作我也许也可能完成工作,但是效率就根本没有团队一起动手的高,作品也不会有团队一起做出来的完美,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队友,我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更扎实的理论功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看了许多学长学姐们的设计自动化机构照片,使我们收到许多的启发,学长们制作出来的产品都那么的有实际美观,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我也知道在他们制作出产品之前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更激发了我认真学习,希望能像他们一样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实验环境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弱,以及对许多机械构件的不认识,这次实验让我们增强了对理论知识认识。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由于时间有限和小组成员知识的不充分,因此可能设计的产品也存在许多缺陷,希望老师能够谅解。同时在此感谢段老师在实验中的指导和辅助,让我们的实验在该过程中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