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优质5篇

时间:2023-04-04 作者:Lonesome

心得体会是以语言文字为情感载体的,文中的所有情感表达都必须是个人的内心所想,心得体会就是将人生经历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书写下来的书面表达,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论语心得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读论语心得优质5篇

读论语心得篇1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它是一部对我们很重要,教我们如何做人,学习,是我们必读的名著。论语里有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讲出了做人的几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给予我们启迪,也指引我们学习的方向,目标。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告诉了我们要孝敬父母,尽孝的方法。说明了做人要知恩图报,孝敬父母。许许多多,说都说不完。人只要按照《论语》里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点就比许多人好多了。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

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读论语心得篇2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齐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风范,还明白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明白吗?明白的就是明白的,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的,这就关于明白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我不懂的问题说“不明白”,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明白自我一无所知。”从那里也能够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并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我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交朋友,那么他必须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样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立即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现后,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和自我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成长。

读论语心得篇3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的一本书。其中的内容十分广泛,论述了四种主要的思想,即仁,礼,义,孝。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作用。我将整本书读完,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先生的仁的思想。

仁,厚道,仁慈;如大地,泽养万物,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意为要求人人能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多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想法和行为。

将主题为仁的句子重温了几遍,我联想到当今社会各种关于网络暴力的丑闻层出不穷的现象。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微信、微博都是热门的交友,交流平台,在上面出现的东西褒贬不一致。网络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网络暴力。许多网民在没有看到真实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想法,以及从众的意识,常常会跟风去指责不明真相事件中的主人公,各种恶毒语言的叠加,造成对当事人的精神伤害,或者更加严重,由此形成了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的兴起,私人信息被曝,网民跟风炒作,扩大事情影响,引发网络暴力,言论的恶毒让人感叹世风日下,这都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孔子先生说“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一个理智而高尚的人,能喜欢值得喜欢的人,能厌恶让人厌恶的人,真正具有仁德心态的人可以以纯净平和的心态,客观分析没见事情,看待每个人。网络,是一个真假难以辨识的地方,再加上人云亦云的力量,会给和谐的社会带来无法想象的影响。所以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要用绝对的观点,披着道德的外衣,做着违反道德的事,而是以一种“仁”的思想去对待,仔细的考究事情带给我们的反思,这样做可以为广大网民提供一个纯净的网络世界,真正的实现网络的价值,减少来自网络的危害。这也正反应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

毛主席对孔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对于孔子先生提出的言论不能苟同。比如:毛泽东主张“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而孔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说是反对孔子,但毛主席也只是谈谈自己的观点,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他以辩证的思想对待孔子留给世人的东西,这个就是仁的体现:严肃认真的去批判一个人,他的观点是客观而一针见血。

看完论语之后,我也觉得孔子有些言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不能苟同的,但是它对我们这个国家从过去到现在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无论是哪一方面。撇去过去文人志士对论语的各种看法,是“独尊儒术”也好,是过去的反孔潮流也罢,现在的我们是需要带着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这本书,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或者是抵触。有意义的部分我们要保留,好好学习,继承它的精神;有缺陷的部分不要以绝对的心态来否决,我们应该勇于探索,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不也是待人接物的一种仁吗?

以仁待人,用理智的心态,客观的事实来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用仁的思想,共同营造美丽和谐社会。

读论语心得篇4

?论语》这本书虽然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和对话,语录,但却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丰富.《论语》中的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比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炼的语言中却已经蕴藏着很多的道理在里面,这本书中每句话后面都配上了译文,每篇后面都附上评点,让读者更容易接近孔子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为人处世.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君将不君;国将不国……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为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交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论语》所带给我们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时说不尽的,有空休闲时真该拿出来读一读.

读论语心得篇5

小时候,我们大家都学过《论语》十则。虽然叫十则,但是《论语》可不光十则。他总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伟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它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记录了孔子及其_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_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这一篇主要是阐述读书与做人的关系,强调严于利己,仁爱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论语》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两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千万不能空谈浮言,心中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而《论语》的第二篇主要是讲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这一篇里,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孔子还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篇里面提到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论语让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知识能扩大我的知识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且用心体会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那么,我就能不断进步了。知识积累丰富了,那么学习就能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