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孝的事迹材料优秀7篇

时间:2023-06-02 作者:couple

通过事迹材料的文字是可以看出看出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的,一份实用的事迹材料是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名人孝的事迹材料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优秀7篇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1

林尚沃是19世纪朝鲜最着名的商人。他眼光独到,极富传奇色彩。一天,有三个人不约而同来向他借钱,都说是要去做生意。林尚沃答应了,不过先只给他们各一两银子,要看5天后能赚多少钱再作决定。第一个人用银子买草绳做草鞋,挣了5分银子;第二个人买来材料做风筝,正赶上春节,好卖,挣了1两银子;而第三个人则说,1两银子能干什么呢?他拿了钱就去喝酒,喝到只剩1分,就买了张纸托人给林尚沃捎了一封信:我要去寺庙里读书,请提供些开销。林尚沃让人送了10两银子去寺庙。5天很快过去了,林尚沃决定借给编草鞋的100两银子,借给做风筝的200两银子,而给第三个人1000两银子。

有人不解,问何故。林尚沃说:“编草鞋的兢兢业业,不浪费一分钱,不会饿死,但也成不了富人;做风筝的比编草鞋的聪明,有头脑,善于把握时机,但仅看到眼前的时机是不够的,他也许能成为富人,但成不了巨富;至于那书生,不为钱所累,顺其自然正是赚钱的境界。如果为钱拼命,根本挣不到钱;如果过分追逐,事业肯定失败。”一年后,编草鞋的还清了本息,还开了一间铁匠铺;做风筝的贩卖盐和干海货,已经开了5间店铺;而写信的小子空手而回,他拿了钱去平壤,被一个妓女迷住,还没搞清楚怎么回事,银子已经没有了,回来的路费都是向妓女借的。林尚沃决定再借给他2000两银子,一年后再见。

但结果那家伙压根儿没露面。一晃8年过去,那个人回来了,向林尚沃借10辆牛车,并要求安排些人。林一一应允。10天后,10辆牛车装满了质量上乘的6年参回来了,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连林尚沃也感到意外。要知道一牛车一驮货,10驮人参值10万两白银。那人道明了原委:几年前他怀揣2000两白银,马上去找那妓女,和她结了婚,过了几天好日子,直到银子只剩100两,他全部买了人参种子,振作精神,离开平壤去了开平,在深山老林里选中一处背阴的山坡,将种子随风撒下。然后回平壤和妓女开了家酒馆。6年过去,那片山坡已成参田,为他带来了巨额财富。为报答林尚沃,货值10万两白银的人参他只要了5万两,没费太大的力气挣了笔巨款,结果皆大欢喜。不去刻意追逐,顺其自然者成大器,这是林尚沃的识人之道。成功有时并不需要刻意而为,一个人执着于目标苦苦追求,反而会为其所累;只有懂得放下,放下渴望成功的那颗心,顺其自然,才能得到的成功。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2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非常刻苦,读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恭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忽然被那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味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欢这首诗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欣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该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道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11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老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3

说起常州,一定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十七届省运会上,常州人大显身手,以优异的成绩让各城市为之侧目。事实上,常州也的确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革命英雄张太雷,数学天才华罗庚,电影导演阿甲等名人的故乡皆是此地。此外,教育界精英奚亚英也可称得上是常州的“名人”。

奚亚英是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她组建了常州市第一家公办教育集团,七个不同办学风格的校区吸纳了全区八分之一的学生,满足了更多人民群众及其子女“上好学”的强烈需求,让普通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奚亚英不仅是七个校区的校长,还是一个快乐的服务者。

“心智吧”、“新教育实验室”、“运动天地”等,皆是她为放松教师心灵,提升教师境界而创建的。她十三次赴南京登门造访,众多艺术家在她的感召下来到乡镇,将艺术的种子播撒在农村孩子的心田。

奚亚英还是位尽责尽力的校长。

记得秋天的一个早晨,寒风瑟瑟,尘土、纸片、树叶一边得意地随着风儿打滚儿,一边嘲笑着路上缩紧了身体赶路的行人们。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行人们给自己呵暖气还来不及,怎么会顾及那些路旁的纸屑呢?正在这是,一个身影出现了,是奚校长。她正和保安们弯着腰在寒风中捡着纸片儿。奚校长的手冻僵了,也顾不得了,搓一搓手又开始捡了。她的这种身先士卒、勇于奉献的精神把我深深地打动了。

她,一个以“培养优秀的一品平民”为梦想的校长;她,一个为教学事业奔波的校长;她,一个获得诸多荣誉的校长;她,一个平易近人、尽职尽责的校长······她,便是常州的“名人”—奚亚英!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4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设法读书,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基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书,不由得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的灯油都快用没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小高尔在背着行囊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讲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5

荷兰有位名叫杨瑞恩的眼镜匠,每天都忙着磨镜片。

有一天,调皮的孩子们把磨好的镜片带到二楼去玩。有个孩子把两片镜片叠起来看东西,惊奇地大叫着:

“多奇怪呀,那么远的钟楼怎么跑到眼前来了?”

孩子们轮流看着,一个个都惊奇地叫起来。

杨瑞恩听到孩子们的叫嚷,跑到楼上来,拿过重叠的镜片一看,顿时惊呆了:明明是在远处的钟楼,怎么会一下子跑过来了呢?

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引起了杨瑞恩的研究兴趣。经过不断的钻研和改进,他终于发明了望远镜。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

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6

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于20-年10月14日至17日在江西南昌举办,吴刚凭借电影《铁人》王进喜的出色表演,一举夺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

这是他的第一个重大奖项,是他从小演员到大明星的华丽转身,成功飞跃。

其实,吴刚是演艺界的“老资格”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与“济公”游本昌合作的儿童单本电视剧《大轮船来了》。当时不到10岁的他,在剧中扮演男一号——游本昌的儿子。从那时起,他就认定自己是个演戏的料。但其从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当过工人、警察,还在工会搞过计划生育,为大龄青年搭“鹊桥”。他考过中央戏剧学院和煤矿文工团,都名落孙山。最终,他叩开了北京人艺学员班的大门。那时,吴刚每个月只有20元的补贴,他要用来买书、吃饭,生活很苦,好在剧院的图书馆是个好地方,吴刚没事就泡在里面看书。从人艺毕业后,吴刚在剧院里演了5年话剧,日子过得很清贫,但他从不后悔,这全得益于林连昆老师的教导:“你要想发财,现在就可以走,这个职业一辈子也发不了财。你们必须有无限的热爱,才可以站住。”

1997年,他为拍摄电视剧《南方有嘉木》来到苏州,为了演好角色,他跑到闹市,哪儿聚堆了,哪儿吵架了,他就悄悄地隐在人群中,观察不同人的形态语气和表情。正因为他用心,沉得住气,后来便成了《雷雨》中的周萍、《日出》中的李石清、《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茶馆》中的唐铁嘴、《非常麻将》中的老大。再后来是《梅兰芳》里的费二爷、《潜伏》中的陆桥山、《铁人》中的王进喜。默默坚守在北京人艺舞台20-年的吴刚突然爆发,像井喷似的,让影视观众猝不及防。

但近一年以来,他频繁亮相于热门影视剧,演的均是配角,虽然他以“秒杀”式的演技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誉,但毕竟是小打小闹。只有尹力执导的影片《铁人》,让他攀上了艺术峰巅。

这个《铁人》是他铁了心、下了狠劲打造而成的。

当时,《铁人》一号主角的竞争者,是陈宝国、李幼斌、陈道明等颇具实力的“大腕儿”。尹力开始也曾想让他演其他角色,但吴刚“当仁不让”。不仅没让,还在没确定自己能否出演时,一个人便默默地去了大庆的“铁人纪念馆”参观,从网上下载秦腔方言反复练习。他太喜欢刘恒的剧本,太在意跟尹力导演的合作,太有塑造铁人王进喜的创作冲动,也太自信了。果然,他“争”来了主角。

尹力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得脱胎换骨。为求外形上更贴近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本来有些白胖的他连续三个月只吃西红柿和花生,一下子减了十几斤,容貌显得憔悴而又粗糙。在酷寒和高强度的拍摄中,他多次体力不支,还出现过严重冻伤。尹力还曾说,“你的声音太漂亮了,但我不要”。为此,吴刚开篇第一场戏,就对着北风玩了命地扯脖子喊,就那么几嗓子下来,声音全劈了,结果他一直沙哑着嗓子演到完。在拍摄“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的重场戏时,为了达到逼真效果,剧组用泥浆代替石油,通过打压后形成“井喷”。未曾想,刚开拍,泥浆就以惊人的速度喷发而出,令在场的演员措手不及。更为惊险的是,吴刚离井台最近,喷出的泥浆速度实在太快,等一个镜头拍摄完成,导演叫停的时候,才发现满脸泥浆的吴刚已经睁不开眼了。当剧组人员带吴刚到40多公里以外的医院治疗时,医生感叹:“还好,来得及时,再晚来一会儿,他的眼睛就保不住了。”演完了《铁人》,吴刚真的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人。

与他同期的冯远征、丁志诚早就在影视圈大展拳脚时,唯独他仍默默“潜伏”了20余年。大器晚成的吴刚时刻铭记老院长苏民的一句话:做一个好演员,要痛饮生活的满杯。“我每天都在学习,学习身边的人如何处世、生活,然后运用到自己的表演里,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前进就是我的梦想。”这不仅是吴刚的人生轨迹,也是他成功的备份。

名人孝的事迹材料篇7

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但他的数学学得一点儿也不好,当他还是一名小学生时,他发现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四则运算的例题时,最终的结果总是零。

所以,从那以后,无论他解答哪一道数学试题,他甚至连试题看都不看一眼,就在等号后面写上“0”。他的数学老师对这个毫无希望的孩子没有丝毫的办法。

“去写你的诗吧,”老师对小普希金说,“对你来说,数学就只意味着是个零。”

当普希金成名以后,一次他坐着四轮马车去奎夫城。在路上四轮马车翻了。

普希金跳出来走进了路旁的一家小旅店。当旅店的老板知道了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本人时,兴奋异常,便赶忙跑到地窖里,取了一瓶最好的酒,跑回来款待这位受人尊敬的客人。老板娘取出了一本很大的旅客登记簿,要求普希金在上面签名。

当普希金在登记薄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后,看到老板的小儿子正尊敬地用双手棒着一本练习本站在他的面前,这名小男孩也希望诗人给他签名。但是因为在练习本的那页上有一道四则运算试题,普希金以为小男孩是要求自己给他解答这道题目。

于是,他像过去一样,用笔在算式的等号后面写上了“0”。并对小男孩说:“小家伙,试试你的运气如何?”

第二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写的答案上被打了一个鲜红的“×”。小男孩简直不能相信他的老师。“它怎么会错呢?”他眼中噙着泪说:“它是由普希金本人做出来的!”

这件事被名誉校长谢连科夫将军——一位又老又瞎的贵族知道了。“好啦,”这位老人说,“我根本就不懂教育,但被邀请做你们的荣誉校长。普希金也不懂数学,所以就让这个零作为这道题的荣誉答案吧。”

就像崇拜导致模仿,崇拜也会导致盲从,在我们对一件事做出判断时,最好想想,我们的判断是否被某些人所左右,这种左右是否会干扰我们判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