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先撰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教案的编写应当反映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应对,以下是网客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4、5的形成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4、5的形成教案篇1
活动意图:
接连的炎热之后,雨水带来的凉爽让人非常惬意。幼儿对雨十分好奇,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很多疑惑,并对此充满幻想。
本活动从幼儿这一兴趣点出发,抓住当前夏季这一契机,根据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在大班幼儿已有的语言储备的基础上,力争更进一步的丰富幼儿语言词汇量,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活动利用视、听、讲、做的结合,主要运用示范模仿法和表演法,在帮助幼儿感知和了解雨的特征、引导幼儿用声音和动作对夏天的雨进行模仿之余,通过场景表演和提问设置,引发幼儿对雨的思考,打开幼儿思维的空间,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
活动目标:
1、了解为什么夏天的雨是多彩的。
2、能用声音和动作模仿雨。
3、感受散文描写的情景,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幼儿已有经验准备:
1、对雨已有的感知和认识,能通过听雨声,模仿雨。
2、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散文《多彩的雨》的故事内容。
二、活动材料准备:
教师自画的教学挂图《多彩的雨》
头饰:果园、草地、菜园、花朵。
图片:番茄、茄子、丝瓜、南瓜、月季、荷花、石榴花、美人蕉若干
池塘、荷叶小草。
多媒体:ppt、媒体雨声。
活动重难点:
1、通过听雨声,模仿雨,用声音和肢体表现夏天的雨。
2、通过欣赏教学挂图,感受散文描写的情景。
3、通过情境角色扮演,明白为什么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形式感知夏天的雨,引入
1.手指游戏,听雨声
师:一二三四,上课铃响了。大门开了,小门开了,前门开了,后门中门都开了。教室们也开了,师来了,小朋友们不要东倒西歪,竖起耳朵仔细听。
(声音导入:大雨、小雨、雷雨的声音)
2,模仿雨
师:"这是什么声音"
幼:"下雨的声音"、"大雨"、"小雨"
师:"下雨的声音,夏天的雨,小朋友们见过夏天的雨吗?"
幼:"见过"
师:"夏天下雨是什么声音的呢?谁来说说?"
幼:"哗啦啦啦啦"
师:"能不能表演一下?"
师:"xx表演的是夏天的什么雨?(大雨)
来,我们一起来,夏天的雨呀,哗啦啦的下"(动作)
师:除了哗啦啦的大雨,夏天的雨还有没有其他声音?谁还想表演一下?
幼:"夏天的雨呀,沙沙沙沙沙"(轻轻踮脚小跳,双手在耳旁摇晃)
师:"真棒,我们一起来跟她学学,夏天的雨呀,沙沙沙沙沙"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雨声吗?"(举手示意)
幼:"夏天的雨啊,滴滴答答答"(一根手指)
幼儿自由回答,表演…
二、以提问形式引出雨的色彩,引发思考
师:"滴滴答、哗啦啦,刚刚小朋友们非常棒,用声音和动作表现了雨。
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夏天的雨有颜色吗?你觉得夏天的雨是什么颜色的?
幼:有颜色、没有颜色、透明的、白色的。
师:小朋友见过彩色的雨吗?今天老师就要带小朋友一起去看看、听听"多彩的雨",看看它会落到哪里!
幼:自由回答,师总结,并引出挂图内容,边讲边挂图(1-5)。
三、通过教学挂图,初步了解夏天的雨是多彩的
师:"哗啦啦、沙沙沙、夏天的雨从高高的天空飘下来。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悄悄地躲在云彩里,手里拿着巨大的喷水壶。它会落到哪去呢?"(师边说边贴第一幅挂图)
挂图一:果园
师:"哗啦啦、沙沙沙、夏天的雨从高高的天空飘下来。哗哗落在果园里,各色的果子顿时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干净又漂亮
师:小朋友们看看夏天的果园里面都有些什么水果呢?
幼:苹果、梨子、桃子…
师:边听幼儿的回答,边出示相应的图片,并强调水果的颜色(红红的苹果、纷纷的桃、金黄的梨子)
师:哗啦啦、沙沙沙、夏天的雨还会落到哪儿呢?我们一起去田野里看看吧。
挂图二:田野
师:"哗啦啦、沙沙沙、夏天的雨从高高的天空飘下来。哗哗落在田野里,给庄家洗个冷水澡。苗儿像喝足了奶汁儿,一天一夜就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挂图三:菜畦
师:"哗啦啦、沙沙沙、夏天的雨从高高的天空飘下来。哗哗落在菜畦里,番茄更加鲜红,茄子亮得发紫。丝瓜更加嫩绿,倭瓜更加橙黄)
师:夏天的菜园里面生长着…带上颜色
幼:鲜红番茄、紫色茄子、绿色的丝瓜、黄黄的南瓜(图片)
夏天的雨,落到花园里,花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
挂图四:花朵挂图五:娃娃家
师:"哗啦啦、沙沙沙、夏天的雨从高高的天空飘下来。哗哗落在花朵上,月季花更加干净,荷花开得更大,石榴花更加鲜艳,美人蕉红得喜人)
幼:花朵(月季、荷花、石榴花、美人蕉(图片)
挂图五:娃娃家
四、通过场景扮演,进一步了解夏天的雨是多彩的。
师:"果园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苗儿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花朵也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小朋友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做起娃娃家的游戏,到果园里、田野里、菜畦里和花园里去看看吧。"
情景表演一:果园角色
"我好渴啊,夏天的雨啊,多彩的雨,哗啦啦的下吧,下吧,我会结出各色的果子。
情景表演二:田野角色
"我好渴啊,夏天的雨啊,多彩的雨,哗啦啦的下吧,下吧,我会变得郁郁葱葱"
情景表演三:菜畦角色
"我好渴啊,夏天的雨啊,多彩的雨,哗啦啦的下吧,下吧,
我会把番茄变得更加鲜红,我会把茄子变得亮的发紫,我会把丝瓜变得更加嫩绿,我会把南瓜变得更加橙黄"
情景表演四:花朵角色
"我好渴啊,夏天的雨啊,多彩的雨,哗啦啦的下吧,下吧,我会变得…
五、师幼小结
提问:
(1)果园为什么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雨?
(2)田野、菜畦、花朵为什么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雨?
(因为他们喝了夏天的雨长出了各种颜色的水果、蔬菜、和花朵等。)
六、经验迁移,学习访编散文
1、经验迁移,幼大胆想象夏天的雨还会落在哪里?
(1)夏天的雨还会落在哪里?(池塘里、荷叶上…)
(2)这些地方有了什么变化?(池塘水更清了,荷叶更绿了…)
师把幼的答案用图片进行记录。
2、师梳理幼的答案,引导幼仿编写散文。
3、在歌曲《小雨点》中歌唱和舞蹈,在欢快的结束。
活动延伸:
举办《多彩的夏天》画展,请幼用绘画表现夏天的景色。
活动反思:
一、对活动目标的反思。
在设计活动时,重点放在了幼儿对雨的感知,逐层深入的让幼儿在情景中体验散文所描写的内容,让幼儿在散文所描写的情景中体验夏天的雨、多彩的'雨。
对于教具的选择,我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目的也是为了配合达到教学目的。实物的收集是为了配合故事情节
二、对活动内容的反思
?多彩的雨》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它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
我抓住当前正值夏季,多雨这一季节特点,紧密的联系散文内容,抓住幼儿对于的好奇与兴趣,通过听雨声--模仿雨--教学挂图--情景表演--幼儿创作--创作歌舞表演,让幼儿在散文《多彩的雨》所描绘的情景中感知雨的多彩,领悟散文的内容,理解为什么说夏天的雨是多彩的。
对于教具的选择,我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在借助多媒体之余,我还亲自绘画教学挂图,做头饰、编排舞蹈等,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点,为了配合以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三、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我觉得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情景导入、欣赏故事、情景表演,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过渡得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尤其是前半部分的教学,自我感觉还不错,与幼儿的互动也很亲切,个别幼儿的回答还很出彩。可是,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后半部分的教学,显得有点混乱,对情景表演的安排上还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兼顾每一个幼儿。
四、对幼儿的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对自我的反思。
作为教师上好一堂课前,不但要做好物质的准备,更主要的是做好心理的准备,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次上课前,我就显得有些紧张,脑子里总是在想下一步的环节该说些什么话,以致于对幼儿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有些紧张,急于要帮助他们引到自己的设计思路上,显得老师的话过多,课堂语言不够精炼,这不但是幼儿教师上课的忌讳,也是我语言教学活动常犯的毛病。其实,我应该相信我们的孩子,用更明确的提示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另一个感觉不足的地方,就是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应变能力不够,回应的语言啰嗦,不切要点。
我将把本次活动中的不足,作为今后教学中努力改进的方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力日益提高。
?附】散文:《多彩的雨》
夏天的雨啊,多彩的雨,从高高的空中飘下来了。它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悄悄躲在云彩里,手拿巨大的喷水头。
哗哗落在果园里,各色的果子顿时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又干净又漂亮。
哗哗落在田野里,给庄家洗个冷水澡。苗儿像喝足了奶汁儿,一天一夜就变得更加郁郁葱葱。
哗哗落在菜畦里,番茄更加鲜红,茄子亮得发紫。丝瓜更加嫩绿,倭瓜更加橙黄。
哗哗落在花朵上,月季花更加干净,荷花开得更大,石榴花更加鲜艳,美人蕉红得喜人。
4、5的形成教案篇2
设计意图:
基础阶段的数学要求幼儿能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在利用和运用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数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数概念的大班孩子有必要探索、学习群数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数问题。本次活动根据孩子对糖果很喜爱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糖果资源,以让幼儿当"小工人"帮忙数、装糖果的方式,积极践行《指南》精神,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幼儿快乐、自主地学习群数,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探索群数的方法,找出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以便应用到生活中。
活动目标:
1、用糖果探索和发现按群数数的方法。
2、尝试用不同的数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按数取物的经验。
物质准备:ppt课件糖果图片、糖果实物、盘子若干;操作材料、笔人手一份。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课件《按群数数》ppt课件
下载地址: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有吃过糖果吗?糖果厂的老板找不到工人来帮忙装糖果,他很着急,想邀请小朋友当小工人把糖果装进盒子里。
(二)提出要求,初次探索
1、教师ppt出示糖果图片(10个)引导幼儿观察点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糖果?你是怎么数的?
2、引导幼儿猜想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哪种较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个一个数比较快,还是两个两个数比较快呢?为什么?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3、提出实物操作要求
师:糖果厂的老板帮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和一个小盘子,等等请用你想尝试的数数方法把糖果装进盘子里。
(1)在数糖果时,要注意控制你的音量,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
(2)要积极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来装糖果。
4、幼儿集体操作验证,教师分别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数数的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是怎么数的?那这样数快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集中分享数数方法,教师记录并归纳小结。
师:老师准备了一张记录表要把你们分装糖果的方法记录下来。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数数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结:因为一个一个数要数10次,两个两个数只要数5次,所以用两个两个数比一个一个数的方法来得快一些。
4、5的形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7添上1是8,并能认读数字8。
2、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并能不受物品摆放形式、位置的影响进行正确点数。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8的实际意义,知道数字8可以代替任何数量为8的事物。
教学难点:
理解7、8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动物磁性教具各8个,数字1--8磁性教具图片
2、教室里摆放一些数量是8的物品,如:8盒水彩笔等
3、操作材料、钢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动物故事导语:森林里最近非常热闹,因为动物王国要开演唱会啦,情景一定非常壮观,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瞧!小动物们要出场了,请你们拍7下手欢迎小动物们出场。
二、创设情景,学习8的形成
1、出示小兔子图片,师:看,首先出场的是谁?数一数有几只小兔子?用数学几表示?瞧!又来了一只小兔子,现在是几只小兔子?用数字几表示?本来有7只小兔子,又来了一只小兔子,变成8只小兔子,我们就可以说:"7添上1是8"(幼儿跟说)
2、请幼儿为小兔子送胡萝卜了,引导幼儿观察数字7与数字8之间的关系,理解7与8之间多1少1的规律。
师:小兔子要吃胡萝卜,我们帮小兔子送胡萝卜好不好?请幼儿一一对应送胡萝卜图片给小兔子,数一数,有几个胡萝卜?(7个)用数字几表示?小兔子多还是胡萝卜多?多几?少几?(引导幼儿说出7比8少1,8比7多1)怎样变成一样多?我们再来送一个胡萝卜(7添上1是8)
3、运用同样的方法请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并重复上述流程送水果,让幼儿巩固刚刚对8的形成的认识。
4、变换小兔子、小猴子的排列形式、位置,让幼儿排除干扰正确点数。小兔子要为大家表演了,它们能够边敲跳边变换队形呢(师将小兔子排列成圆形),瞧,排成什么形了呢?小兔子有几只呢?(师再变换一种排列方式让幼儿点数总数)小猴子也想象小兔子那样变换队形表演,小朋友们谁能上来帮助它们摆出新队形?一起数一数小猴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
5、认识数字8,知道8是可以代表任何总数是8的物体今天有几只小兔子,几只小猴子为大家表演呢(8)我们可以用数字"8"表示,小朋友看一看"8"象什么?8还可以表示什么?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东西的数量是8。
三、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进一步巩固理解小动物们表演完了,它们想休息一下,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个好玩的游戏:
1、听音说总数老师弹琴,小朋友认真听听弹了几下?
2、听音做动作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做相同数量的动作:拍手、跺脚等
3、看数发音请小朋友看数字卡,发出与数字卡相同数量的声音:如学小猫叫、小狗叫等
四、操作学具,让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
1、投放自制操作材料"春姑娘的朋友",请幼儿独立完成
2、教师批改,检验幼儿学习成果
3、点评操作材料:《春姑娘的好朋友》
谁是春姑娘的好朋友?请将数量和春姑娘身上的数字一样多的物品与春姑娘连上线。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4、5的形成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在玩中学的快乐。
2、能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提高点数能力。
3、学习7的形成,认读数字7。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7的.形成,正确点数7以内的物体。
活动难点:理解7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白雪公主及七个小矮人的图片、圆点卡片、苹果卡片、数字7卡片、环境布置七个的物品、幼儿操作学具:小花,苹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老师带幼儿跟音乐《十个小矮人》进入活动室,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复习6的形成和数数
师:瞧!小矮人真的来了!
出示5个小矮人卡片,问:来了几个小矮人?(5个)
又来了一个小矮人,现在是几个小矮人?(6个)
问:5添1是几?一起数一数。
二、新授7的形成和数数
1、师:一个小矮人用一个小圆点来表示,六个小矮人用几个小圆点来表示 ?
出示相应的圆点。
又来了一个小矮人,现在是几个小矮人?
6个小矮人添上1个小矮人是几个小矮人?数一数(7个),后来的一个小矮人用几个圆点表示?出示一个圆点。
6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几个圆点?6添1是几?
小结:6添1是7。
2、师:小矮人去摘苹果了,依次出示6个苹果
问:摘了几个苹果(6个)齐数,又摘了一个苹果,现在是几个苹果?
6添1是几?
3、师:小矮人把苹果送给白雪公主了,我们小朋友也给白雪公主送礼物吧!
每桌都有一盆花,请小朋友先送6朵花,幼儿取出6朵花摆好。
可白雪公主有7个小矮人呀,怎么办呀?请小朋友再送一朵花,现在是几朵花?6朵花添上一朵花是几朵花?6添1是几?
小结:现在好了,7个小矮人7朵花,每个小矮人都有一朵花了。师依次给小矮人戴上花。
4、师:白雪公主也有礼物送给小朋友
请小朋友取出苹果卡片,有几个红苹果?
6个红苹果添上1个绿苹果是几个苹果?6添1是几?
三、理解7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7
1、师:7个小矮人、7个苹果、7朵花、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卡片7,7象什么?
2、还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
小结:凡是数量是7的东西都可以用数字7表示。
3、请小朋友和白雪公主一起找一找教室里那些东西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集体验证。
四、活动延伸
和白雪公主一起到院子里找找可以用数字7来表示的物体,结束活动。
4、5的形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练习,培养幼儿对数的兴趣。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主动性。
3、学习8的形成数数,知道7添1是8,认读数字8,并理解8的实际意义。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8的.数数
2、课件:趣味练习1-8按照线写数字
3、图片小蘑菇、小圆片、小萝卜、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招待客人的口吻,引出课题:
教师:今天小兔子要来做客,我们给小兔子准备好吃的萝卜和蘑菇好吗?
二、展??
1、幼儿操作,用对应比较法学习7的形成。
教师以游戏口吻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练习。
(1)请小朋友拔7个萝卜排成一队,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2)再请小朋友采7个蘑菇排成一队,并于萝卜找好朋友,
幼儿点数并说出总数,
(3)你拔了几个萝卜?萝卜和蘑菇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讨论:怎样把7个萝卜变成8个?7添1是几?
(4)幼儿复述:7添1是8。
2、课件演示,操作验证。
(1)出示7个苹果,幼儿点数
出示7个桃子与苹果一一对应,幼儿点数。
(2)苹果和桃子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思考:怎样将7个桃子变成8个?7添1是几?
3、利用课件认读数字:8
(1)引导8个桃子用数字几来表示?
出示数字"8"幼儿认读。
(2)讨论字形:8像什么?(8像葫芦)。
4、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1)8除了能表示8个桃子、8个萝卜外,还表示8个什么?
激发幼儿想象许多能用数字7表示的物体。
(2)小结:8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7的物体。
5、趣味练习:请拼凑8
在方框里贴上还是数量的贴纸,使总数量是7。
三、结束
讲评:表扬课堂上积极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的幼儿。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4、5的形成教案篇6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及其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褶皱与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通过实际设置问题,尝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以及热爱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3、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4、火山的结构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活 动 设 计设 计 意 图导入新课
?播放图片】从身边的名山说起,让他们认识家乡之美,从而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
?设问】这些名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热爱家乡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褶皱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播放动画】“褶皱的形成”
?设问】“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如何去区别它们?”
?引导读图】
1、褶皱的形成
2、褶皱的基本单位 (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3.从水平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让学生总结得出: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的中心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4、形态上的区分:一般背斜的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山”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通过设问 ,让学生整体参与读图,并在交流中掌握科学的读图方法和图文转换方法。
直观教学不再由教师完成,而是由学生参与完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褶皱山的形成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运用】找石油、水和天然气应在什么地质。
构造中?
在工程选址中的应用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难度较大,学生可能分析不够到位)
?生答师总结】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而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背斜的岩层形态类似于石拱桥,安全稳定;利于隧道中的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
师: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有的规模很大,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找出这两大山系。
师:介绍全球六大板块知识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能力。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褶皱山是其形成的一类,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岳是:断块山。断层及断块山的形成“断层的形成”。
通过演示,让学生清楚“什么是断层?”
?展示】断层的模型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断层的原因
断层形成的不同地貌
?投影】地堑: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地垒:“庐山、华山、泰山
?教师小结】华山—“险”、泰山—“雄”、庐山—“秀”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生回答】略
?活动探究】p75活动题:假如你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到野外考察不同的山,你会怎样区别褶皱山与断块山呢?
?展示图片】“褶皱山—喜马拉雅山、断块山—华山”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发言。
?生答师总结】
1、从外貌景观看:褶皱山一般连绵分布,岭谷相间;断块山由于断层构造的存在,常形成巨大的陡崖,山地由于平地拔起,地势格外险峻。
2、从地质构造看:褶皱山是由褶皱发育而成,各地岩层连续完整性,而断块山是由断层发育而成,在断层(陡崖)两侧,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同时岩层发生明显的错位。
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
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完成活动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
?观看火山视频】
增加学生对火山感性认识火山
?投影】“火山示意”图片
学生自己得出火山的结构:火山口、火山锥。
?展示】展示火山的类型图片
结合课本案例,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说明火山对人类的影响,(从两个角度分析:有益、危害)
师:进行练习评价
通过“火山”资料的搜集,整合,明白事物是辩证的,既能形成巨大的灾害,也会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如:地热、矿产、温泉等。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种山地——褶邹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特点。重点要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练习:见《三维设计》课时跟踪检测。
4、5的形成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爆发的片段、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共同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分类、分析等活动。
2、利用直观的图片、图像等进行演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课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有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但是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会对课堂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带来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山岳的.三种类型”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地表有五种基本地形,分别是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和山地。提到山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巍峨、挺拔,我们一起来欣赏不同的山地。(ppt展示不同的山地景观)这些山脉形成的原因是否相同?我们在旅游中如何辨别不同的山地类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设问)快速看这节内容,思考山地主要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比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图片展示)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主要从内力作用出发分析其构造。
(ppt展示)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和褶皱山剖面图,这些山都是褶皱山。褶皱山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先要了解褶皱的形成。同学们先看褶皱山这一部分内容,找到答案。
(ppt展示)①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时,岩层是一层一层沉积的,
②当岩层受到水平挤压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课本模拟)
归纳: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永久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看书73页第二段思考褶皱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褶曲,也就是褶皱的一个弯曲(ppt展示)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观察图4·9及第二自然段,思考:向斜和背斜岩层形态有什么不同?岩层新老关系(中心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各自形成什么地貌?完成下表
褶曲形态、岩层形态、中心与两翼岩层新老关系、形成地貌
未侵蚀、侵蚀后
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较新、山岭、谷地
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较老、谷地、山岭
完成74页活动,甲向斜,乙背斜,为什么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什么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山谷,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过渡,背斜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坚硬的地壳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呢?科学家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地球岩石圈可以划分六大板块(图片展示)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红箭头生长边界,板块背离运动,地壳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绿色箭头消亡边界,板块相对运动,板块相互碰撞,形成高大褶皱山系(图片展示)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
思考:有人说红海的面积会越来越大?地中海可能会消失?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红海处于板块生长边界,地中海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以上我们认识了褶皱山,我们知道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另一种常见的由地壳运动而形成的山是断块山(图片展示)华山,断块山又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断层。
同学们看74页第一段及图4。12思考什么是断层?学生回答并用粉笔盒演示断层,分清断裂和断层,断层有哪些方向的运动?(ppt展示)水平、垂直
我们主要了解垂直方向为主的运动(ppt动画演示)上升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下降的一侧形成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褶皱山、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地的重要类型,主要都是由地壳运动形成,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成因不同的山地(ppt展示)火山,火山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岩浆活动,喷出地表的岩浆一定会形成火山?进而引出熔岩高原的形成。(ppt展示)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富士山。(ppt展示)火山的结构,问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火山口、火山锥。
活动3【活动】学生活动
学生展示收集有关火山的资料
活动4【作业】学生作业
完成练习
4、5的形成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了解云和风的关系,产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
【活动准备】
云、风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雨是这样形成的。
1、教师故作神秘的说:我听到笑话、小草、大江、小河、池塘、小鱼的叹息声,他们都说太热了,要被晒干了。请大家帮他们想想办法。
2、有个朋友是一定要来帮忙的,他就是“云”,你们知道他能帮上什么忙吗?
3、原来“云”会变。他把自己变成了什么?“云”能自己变吗?是谁帮助了他?怎么帮他?许多云聚在一起发生了什么事?
4、无数小小的'水滴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云。当谢谢水滴越聚越大,直到负荷太重、漂浮不动就会“嘀嗒”一声掉下来。那就是雨。
二、游戏:云彩和风儿
1、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扮演风或扮演云彩。
2、扮演“风”的幼儿站在周围一圈,用力吹起。当所有的“云”聚在一起时,发出“哗啦啦”的雨声。
【活动反思】
活动设计思路比较清晰、简单的,通过图片、欣赏课件、游戏表演,一环紧扣一环,过渡也较自然,幼儿能随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接近。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不错的。注意力都很集中,思维也很活跃,常规纪律自觉遵守。大部分幼儿举手发言很积极,思维至始至终都跟随着老师,当然也有极个别幼儿虽然做似端正,却没有主动发言,他们应成为老师关注的焦点,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